大自然的災害,是一系列巨大能量的連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7月災難的預言令人關注,這些需要預警的天災,不但有日本火山噴發,甚至連台灣、韓國都出現了罕見異象,有台灣地震專家提醒,台灣有兩個地區屬於高風險性,以下來了解一下這些事件。
台灣的海豚大軍
6月24日上午10點,有一艘賞鯨船在花蓮出海時,竟能連續遇見三種海豚,牠們成群結隊,在海中遊行,那場面十分壯觀。讓在場所有人全都看得目不轉睛,驚呼連連。他們遇見的第一種海豚是弗氏海豚,有兩千隻那麼多,快速地穿梭於海面,整齊地換氣。當牠們躍出水面時,背鰭反射的陽光,讓牠們在眾人眼前閃亮登場。而令人驚喜的不只這一齣,在遊客們還沒結束驚喜之情時,又出現瓶鼻海豚與花紋海豚,在這片海域同時出現數以千計的海豚,令賞鯨業者驚呼,這真是罕見,這實在是太難得了。不過這個奇景的背後也令人擔憂,這些是不是預示地震的徵兆,畢竟花蓮的位置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屬於地震高發區域,過去在2024年4月3日,花蓮曾爆發7.1級大地震。
今年在菲律賓南部的當地時間6月28日上午7點07分發生一起6.1級強震,這起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9公里,隨後在7點40分又發生一起5.5級的餘震。巴西靈媒朱瑟·里諾最新的預測表示,台灣的7月可能會有強震發生,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儘管許多預言沒有實現,但依舊防範未然比較好。
若有地震 餘波至台灣?
龍樹諒在新書中《天使的遺言》中澄清,做夢日期不等於災難發生的日期,不過她沒有撤回7月5日的說法,則是表明想提升大眾的防災意識。大眾也隨著日期的將至,不免感到憂心忡忡,出現了前往日本航班旅客數驟減的情況。近期的日本地震頻繁,這也使一些民眾對於日本發生大地震預兆的擔憂加劇。
當地6月30日的中午12點36分,日本鹿兒島的吐噶喇群島外海又發生4.5地震,許多地區感受到強烈搖晃。當地從6月21日開始,頻繁出現數百次的有感地震,截至昨日已達千次之多,令居民感到恐慌。有當地漁民無奈地表示,每晚總是會被驚醒,雖有專家認為這些地震不足以引發規模9.1的東日本大地震,但外界仍不免憂心。
針對吐噶喇群島狂震的現象,台灣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對媒體表示,日本鹿兒島吐噶喇群島是屬於沖繩海槽,曾在1911年發生規模8的地震,引發5米高的海嘯。而距離此地約200公里的喜界島,根據地質學家分析,過去的7000年間,曾發生4次規模9的大型地震,平均週期約在1800年,上一次的時間點是1550年前,以目前的時間來看,琉球海溝隨時可能發生規模9地震,所以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郭鎧紋提到,台灣周邊的琉球海溝與沖繩海槽都比較深,一旦地震發生海嘯,等同於2條「高速公路」恐將波及台灣。
危險的兩地?
除了日本這些受到關注的地區外,位於鹿兒島縣與宮崎縣交界的霧島,連山「新燃岳」火山在時隔7年後,於6月22日再次噴發,被部分民眾與大災難聯想在一起。多家日媒報導,自該火山首度噴發以來,在短短6天內,當地發生超過2000次的火山性地震,地底甚至出現不明膨脹現象。
除了鹿兒島,在日本北海道東部外海也地震頻繁,被列為重點關注對象之一。有日本專家示警,若千島海溝發生強震,恐怕會引發大規模海嘯。台灣中央氣象署第震預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海嘯波由深海區進入淺海區的傳遞速度是「由快減慢」,影響容易形成海嘯。雖然千島海溝一帶的斷層,仍需要更多學術研究,但時刻保持地震、海嘯的風險意識是好事。
對於台灣的影響主要在於海嘯,吳健富表示,日本雖地震頻繁,但地震波傳到台灣時已經衰減大半,主要還是在對於海嘯的防範。如果真的發生海嘯,就要從「斷層破裂方向」去做後續觀測。台灣西半部沿海與東北角宜蘭恐成波能堆積高風險區域,需要特別提高警覺。根據吳健富的說法,日本地處歐亞、美洲、太平洋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會地帶,板塊互擠形成高頻率強震環境,其海底斷層延伸長度可達到數百公里。一旦破裂將釋放巨量能量,容易造成地震、海嘯的雙重災害。以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為例,規模9.0的地震,主因是斷層大面積破裂所致。由於台灣本島斷層多集中於陸地,長度約在30至100公里,能量釋放的規模有限,地震規模一般難以達到同樣等級,但當地震發生於日本東部海域,並伴隨向西傳遞的斷層運動與海嘯波時,仍可能對台灣沿岸構成威脅。
本篇報導內容來自頻道「第三隻眼睛」的節目內容部分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看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