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繪畫:志清/看中國)
「舉頭三尺有神明」,舉是指向上的意思,因為所敬的神明被安放在供桌的上方。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後來引申為神明很多,無處不在。
很多人只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一句,卻不知道還有下一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如果做到,那才是真坦然。這句話是出自於一首詩,伴隨著一個典故。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他做官三十多年,清廉自守。在離任時,僚屬們要派船來為他送行,但船卻遲遲沒有來。直到明月高掛時,方才見到划來一葉小舟。原來僚屬們準備了臨別贈禮,故意等到天黑才送來,以避人耳目。
送別之情不好拂,但送行之禮不能收。葉存仁賦詩寫道:
月白風清夜半時,
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哪怕是舟行河中,月夜寂靜,可避人耳目,可掩蓋隱惡,卻迴避、掩飾不了自己的良心。
葉存仁沒有嚴詞拒絕,用一首詩表明了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對的起良心,廉潔、不受賄的態度,使送禮者們不好再強求。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善惡到頭必有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
與「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相似的,還有一個「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的故事。
東漢的楊震,是弘農郡華陰縣人,年少好學,博覽群書,被當時的人譽為「關西孔子」。後來大將軍鄧騭聽說了他的賢能而力薦他為秀才,在東漢初年任刺史、太守,這個故事發生他擔任東萊太守期間。
楊震有次經過昌邑,昌邑令王密是他的門生。王密為了對提拔自己的楊震表示感謝,晚上懷揣著「十金」晉謁楊震。
楊震說:「我很瞭解你,你為甚麼不瞭解我呢?」
王密說:「送您錢的事情,晚上不會有人知道的。」
楊震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萬分,只好又揣回金子離開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天、地、人都會知道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強調「慎獨」和「不欺暗室」,即使處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仍然要堅守節操,遵循上天給人規範的道德,因為有神佛、有老天爺在看管著。
結語
「舉頭三尺有神明」,因為敬神畏天的人們知道,上天在關注著人的一思一念,一舉一動。
「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種自守精神,能夠用「心法」約束和要求自己,那才是真坦然。
縱觀古今,人類社會一旦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瘟疫、天災、人禍等等往往就會結伴而來。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智慧、財富,是人應該遵行的法則。遵循這個法則的人,就會走過劫難,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小凡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