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簽署大而美法案(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2025年7月,國際舞台上兩件重大事件引發全球關註: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Big Beautiful Bill)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與歐盟外交高級代表卡拉斯的會晤中發表的驚人言論。這兩起事件不僅揭示了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博弈,也暴露了中共在地緣政治中的真實立場,對美國、中國、歐洲乃至全球產生深遠影響。時評人傑森認為,這兩大事件不僅影響美中博弈,也將對全球經濟與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法案的實施和中歐關係的演變,國際社會需密切關注其連鎖效應,特別是在印太地區的軍事競爭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未來走向。
「大而美法案」:川普重塑美國的雄心
7月4日,川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這一法案被視為其實現「美國夢」願景的基石。法案整合了美國國會11個委員會的提案,涵蓋近1900頁,涉及農業、國防、教育、醫療、能源、通訊、司法、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領域,並對美國稅法進行了重大修訂。法案於6月28日在眾議院以218比214票通過,7月1日在參議院以51比50票通過,副總統萬斯投下關鍵一票,顯示出共和黨內部對法案的爭議。7月4日,川普的簽署使法案正式生效,標誌著其雄心勃勃的政策藍圖開始實施。
法案的核心內容與國內影響
「大而美法案」以2025至2026財年的財政規劃為基礎,旨在通過減稅、軍事投資和社會福利改革重塑美國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傑森指出,法案的影響遠超媒體報導的單一面向(如減稅或赤字問題),其目標是全面調整美國政府的運作方式。以下是法案在國內的主要影響:
減稅與財政爭議:
法案大幅削減個人與企業稅收,預計2026財年將增加約6000億美元的預算赤字。支持者認為,減稅將刺激投資與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例如,法案為中小企業提供稅收抵免,鼓勵技術創新與就業創造。然而,反對者如伊隆.馬斯克公開批評法案為「令人作嘔」,認為其「政治獻金」項目(實際上是為特定產業提供的補貼)將加劇美國債務危機。馬斯克甚至威脅資助反對該法案的共和黨人競選,顯示法案在國內引發的激烈爭議。《福布斯》新聞網指出,減稅政策可能改變Z世代(16至30歲)的退休策略,鼓勵更多投資於養老儲蓄,對年輕一代的財務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社會福利與移民政策調整:
法案對非美國公民的福利資格進行了明確劃分,將非公民分為「永久居民」(如綠卡持有者)與「非移民」(如持F-1學生簽證或H-1B工作簽證者)。永久居民可繼續享受糧食券、醫療救助等福利,而非移民則被排除在外。此外,法案提高了移民和簽證申請費用,並取消低收入豁免,意在通過經濟壓力篩選移民。傑森分析,這一政策旨在鼓勵與美國有長期聯繫的移民留下,同時促使臨時居留者因經濟或醫療困境選擇離開。對在美華人而言,影響相對有限,因多數華人可從減稅政策中受益,但持臨時簽證的留學生或專業人士可能面臨更高生活成本。例如,F-1簽證持有者在某些州可能無法再申請醫療補助,生活壓力將增加。
軍事與基礎設施投資:
法案投入巨資提升美國軍事能力,特別是針對印太地區的戰略部署。例如,撥款數十億美元增強關島防禦系統、採購第二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兩艘導彈驅逐艦,以及開發無人水面與水下作戰平臺。這些投資旨在強化美國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的軍事存在,應對中共潛在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策略。此外,法案撥款45億美元擴大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產能,並為哨兵洲際彈道導彈項目投入25億美元,顯示美國對高端軍事衝突的長期準備。傑森強調,這些軍事投資不僅是資金注入,更是向中共發出的戰略信號,表明美國在立法層面為潛在衝突做準備。
對全球的影響:針對中共的遏制策略
「大而美法案」的國際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中共的經濟與軍事遏制。傑森指出,法案通過軍事投資與經濟限制,直接將中共定位為美國首要挑戰者。具體措施包括:
印太地區軍事部署:法案明確支持印太司令部的軍事演習、網路作戰、太空感知能力與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關島防禦系統的升級旨在提升其在中共導彈打擊下的生存能力。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與高超音速導彈將在潛在的台海衝突中為美國提供壓倒性優勢。此外,法案投入巨資開發遠程反艦導彈、重型魚雷與空射反輻射導彈,旨在突破中共的A2/AD體系。
供應鏈脫鉤與經濟戰:法案引入「被禁止的外國實體」框架,將中共國列為「受關注國家」,並對「特定外國實體」與「受外國影響實體」設定嚴格限制。這些實體若涉及清潔能源項目,將失去美國稅收抵免資格。例如,若企業20%股權由中共實體持有,或15%債務來自中共實體,則可能被認定為「受外國影響」,從而喪失稅收優惠。這一模糊定義賦予美國財政部廣泛裁量權,可能引發「寒蟬效應」,迫使企業主動切斷與中共的商業聯繫。此舉旨在打擊中共在太陽能電池板、動力電池與關鍵礦產加工的全球主導地位,加速供應鏈重組。傑森推測,馬斯克對法案的強烈反對,可能與其在中國的投資有關。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依賴中國供應鏈,若被認定為「受外國影響實體」,可能面臨稅收損失。
全球產業影響:法案的稅收政策可能重塑全球清潔能源與技術供應鏈。中共在太陽能與電池領域的優勢可能因美國企業的供應鏈「淨化」而削弱。同時,法案對關鍵礦產的投資顯示美國意圖在稀土等領域建立獨立供應鏈。這種脫鉤策略可能影響中美在多領域的商業與技術合作,進一步加劇雙方緊張關係。
中共對法案的激烈批評,源於其對中國經濟與地緣政治利益的直接挑戰。傑森認為,法案的軍事與經濟措施將對中共的全球影響力構成實質威脅,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
王毅外交風波:中共俄烏立場暴露
與此同時,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7月2日與歐盟外交高級代表卡拉斯的4小時會晤中發表驚人言論,意外暴露中共在俄烏戰爭中的真實立場,引發國際震驚。據《南華早報》獨家報導,王毅表示,中共「不可能接受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失敗」,因為這將導致美國將全部注意力轉向中共。這一言論徹底推翻了中共此前宣稱的「中立」立場,震驚了在場的歐盟官員。
言論的背景與細節
王毅的言論是在中歐領導人峰會前三週發表的,原本旨在為雙邊關係鋪路。然而,這番火藥味十足的表態打破了中共過去兩年精心營造的「中立」形象。據知情人士透露,王毅在會談中多次強調美國將「火力全開」對付中共,並試圖通過「歷史課」說服卡拉斯接受中共的地緣政治邏輯。雖然王毅否認中共直接向俄羅斯提供資金或軍火,但他補充道:「如果我們真的出手,這場仗早就結束了。」這一強硬表態進一步加劇了歐盟的疑慮。
傑森分析,王毅的言論暴露了中共的戰略意圖:希望俄烏戰爭長期化,以消耗美國與歐洲的軍事與經濟資源,為中共追趕美國爭取時間。這與《華爾街日報》7月4日文章的觀點相呼應,該文章指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借鑒毛澤東「持久戰」思路,通過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策略削弱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
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中歐關係緊張:俄烏戰爭是歐洲的頭等大事,關係到各國安全與經濟穩定。王毅的言論暗示中共希望戰爭長期化,這與歐盟的根本利益相悖。會後,歐盟推遲與中共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顯示雙方關係進一步緊張。傑森指出,中共長期利用歐盟內部的利益分歧,在「去風險」與「保持互惠」之間尋求平衡,但王毅的言論將俄烏戰爭與歐洲安全直接掛鉤,迫使歐盟在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間做出選擇。
對美國的挑釁:王毅的言論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中共視俄烏戰爭為消耗美國軍事與經濟資源的工具。這可能促使更多美國民眾質疑對烏克蘭的無底線軍援是否合理,從而影響美國國內政治。然而,這種民意變化可能並非中共所樂見,因其可能加速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
對俄羅斯的影響:雖然中共是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下重要的經濟支撐,但其以折扣價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做法已引發俄方不滿。數據顯示,中共從俄羅斯購買原油的折扣高達每桶8.5美元,導致俄羅斯損失數十億美元。俄羅斯經濟正面臨衰退風險,軍費佔GDP比重達6%,財政赤字加劇。王毅的言論暴露中共將俄羅斯視為「消耗美國」的工具,而非真誠的戰略夥伴,可能進一步加劇雙方潛在矛盾。
南華早報的角色與背後動機
《南華早報》作為阿里巴巴收購的香港媒體,長期被中共視為「可控且具國際影響力」的傳聲筒。傑森推測,其獨家披露王毅的外交失誤,可能反映中共高層派系鬥爭的延續。72歲的王毅作為政治局委員,仕途已無上升空間,其言論失誤或被用來打擊其背後派系。雖然傑森未深入推測具體派系,但這一事件無疑暴露了中共內部權力博弈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