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25-07-12 10:00:00作者:阿東哥
子路行善後接受了對方的謝禮,孔子稱讚「做得好」。(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樣都做了善事,孔子讚賞子路,卻批評子貢!為何孔子有雙重標準?
「子貢贖人」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在國外做奴隸的魯國人,誰能贖回他們,就可以得到魯國的賞金。子貢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錢,個性低調,不居功。他幫忙贖回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也拒絕魯國的賞金。
孔子知道後,對子貢說:「你這樣做是錯的。」
「子路受牛」
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救起一位溺水的人,對方非常感激,贈送一頭牛給他。子路接受對方的謝禮。
孔子知道後,稱讚子路,「做得好」。
聖賢處事,其目的與意義比我們想的更為深遠。(圖片來源:Adobe stock圖)
善的循環
一樣都做了善事,為甚麼孔子有不同的回應!
孔子認為,聖賢處事,不僅是獨善其身而已,還要能移風易俗,間接改變眾人的行為。子貢很有錢,但更多的人是窮人,如果要大家都向子貢學習,不求回報,這麼高尚的道德標準,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沒有回報作為激勵,很多人會失去行善的動力,如此一來,善就無法循環了。
反過來像子路這樣的,收下對方的謝禮,達到「鼓勵人去行善」的效果,以後魯國勇於救人的人就會變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