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對父母而言,在孩子年幼時,保持親密關係是人之常情。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要有所避諱,因為要讓他們了解男女有別,這樣不僅能給孩子樹立更好的性別觀,對於他們人格的獨立發展也有幫助。
「兒大避母」到底在避甚麼?
3~6歲時,男孩對母親的依賴都是正常現象。但如果6歲之後,如果男孩仍表現出過度依賴母親的行為,那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1、喪失邊界感
邊界感教育,會讓孩子很好地認識和瞭解什麼是男女有別,什麼地方不能讓異性碰,知道不能碰異性什麼地方。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在異性面前不知避諱,讓人反感。
2、戀母情結
當然,很多時候他自己並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這種情感,會促使他們早早的向外界去尋求感情依賴。但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都無法形成穩定、健康的關係。
3、沒主見、缺乏責任心
不給予男孩自主的權利,導致他們沒主見。而在媽媽過度的關懷下,他們又會缺乏責任心。
父母要怎麼做?
1、3歲之後:保持距離+開始培養獨立意識
保持距離:3歲左右的幼兒渡過依戀期,還是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開始對自己身體和別人的不同會感到非常好奇,還會對「自己從哪裡來」感到疑問?
1、爸爸應在兒子的教育和生活中佔主導:
2、媽媽不當著兒子的面換衣服;
3、母親不能與兒子共浴;
4、避免在家穿著太暴露;
5、上廁所讓避忌孩子;
6、10歲之後避免過度窺探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就成為了獨立的人,他渴望擁有獨立的空間,有自己的小秘密,甚至他們還有一些青春期成長的煩惱。
作為媽媽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需要事事追根問底,不然真的會讓孩子挺窒息的,要學會退出。
親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女大避父還是不避父?看法兩極
一種認為「女大避父」。
這和「兒大避母」是同樣的道理,當女兒年齡漸長後,爸爸就要開始與女兒保持距離,這樣才不會讓女兒養成依賴的心理。
另一種說法是:女大不避父。
認為父親通常是女兒成長過程中相處的第一個異性,起著重要的作用,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婚姻價值觀等。如果父親能給女兒足夠的寵愛、保護,那個女孩的個性就會變得樂觀、勇敢且陽光。
若父親對女兒的態度冷漠、不關心,那樣這樣的女孩長大後,往往比較膽小、懦弱、害羞,不敢與男生互動。所以女兒對爸爸的印象,也會影響她將來對生活的態度,以及擇偶的標準等。只是為了樹立孩子的性別意識,在生理上還是要盡量遵循「女大避父」為好。
總之,親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懂得把握在孩子面前行為的分寸,不讓孩子過早受到「性」的刺激,絕非不讓父母接近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