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向松祚,中國知名的敢言經濟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並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他以深入剖析中國經濟問題而聞名,憑藉在銀行業多年的實務經驗和學術背景,對中國經濟的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及金融風險提出了尖銳的批判。其觀點直擊問題核心,揭示官方數據背後的真相。自媒體大V、時評人真飛也對中共官方剛剛公佈的上半年GDP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潛在風險,並展望未來的出路。
債務危機:600萬億的隱形炸彈
- 債務規模的失控
向松祚教授指出,中國的總債務規模已突破600萬億人民幣,涵蓋政府、企業與個人層面。這一數字之巨,連經濟學者與業內人士都難以精確估算其真實程度。中金公司前總裁朱雲來曾多次強調這一數據,質疑如此依賴債務與槓桿的經濟模式是否可持續。他直言,如果這種模式能夠長期維持,「那就天理不容」。
中國的債務問題並非新鮮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通過大規模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紛紛加槓桿,快速擴張資產規模。然而,這種擴張並非基於技術進步或內生增長,而是依賴銀行貸款、影子銀行融資與債券發行。向松祚質疑:「這些企業是靠技術擴張的嗎?是靠內生增長動力擴張的嗎?當然不是,靠的是借錢。」
- 企業盈利能力堪憂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低下。向松祚提到,即便在經濟大省江蘇,年淨利潤超過10億人民幣的企業也是鳳毛麟角。A股市場中,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薄弱,許多企業的財報利潤甚至來自應收賬款的「虛擬」數字。2017年,全部上市公司的總利潤約3.3萬億人民幣,其中銀行與房地產行業佔據了三分之二,其他行業的利潤微乎其微。這種畸形的利潤結構反映了中國經濟對金融與房地產的過度依賴,而實體經濟的創新與盈利能力嚴重不足。
- 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
過高的債務水平為金融系統埋下了巨大風險。向松祚援引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警告,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迎來「明斯基時刻」——即資產價格因信心崩塌而暴跌,引發金融系統全面危機。2015年的股市崩盤已展現了小規模的「明斯基時刻」,當時投資者對股票與金融產品失去信心,導致市場劇烈震盪。如今,隨著債務規模的進一步擴張,這種風險正在加劇。一旦公眾對銀行、基金公司或房地產市場失去信心,可能引發系統性崩潰,屆時「沒有一個人逃得出去」。
房地產泡沫:集體性幻覺的危險遊戲
- 房地產的畸形繁榮
中國房地產市場被向松祚形容為「集體性幻覺」。官方數據顯示,中國老百姓80%的財富集中在房地產,房地產總市值高達6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歐洲與日本的GDP總和。然而,房地產的收益率卻低得可憐,全國平均房租收益率不足2%。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房地產需求的來源不明。隨著人口老齡化與城市化速度放緩,許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失去人口流入的支撐。
向松祚以日本的泡沫經濟為例,提醒中國房地產市場可能重蹈覆轍。當年日本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在泡沫頂峰時,投資者同樣陷入「集體性幻覺」,認為資產價格只會上漲。然而,當泡沫破裂,日本經濟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停滯。如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高估值與低收益率形成了鮮明對比,潛藏著巨大的崩盤風險。
- 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
房地產曾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貢獻了近30%的GDP。然而,隨著市場飽和與政策調控,房地產的拉動效應已大幅減弱。真飛指出,房地產行業「徹底塌下了」,無法再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許多房企因高槓桿經營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鏈斷裂,項目停滯。同時,居民因房貸壓力而消費能力下降,進一步削弱了內需。
企業信心危機:政策失誤與意識形態爭議
- 去槓桿政策的誤傷
2018年,中國政府推行去槓桿、防風險與嚴監管政策,旨在降低金融風險。然而,這些政策執行過猛,導致許多企業資金鏈斷裂。央行行長易綱曾公開承認,去槓桿政策「考慮不周,執行有偏差」,造成了融資困難與企業經營困境。向松祚認為,這只是經濟下行的短期原因之一,真正的問題在於企業長期依賴債務擴張,缺乏技術與效率支撐。
- 私有制爭議的衝擊
更嚴重的是,2018年關於「消滅私有制」的爭議重創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向松祚提到,部分學者與媒體公開主張私有制應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言論讓民營企業家感到被邊緣化甚至威脅。雖然中央隨後召開座談會試圖安撫企業家,但信心恢復並非一蹴而就。向松祚以物理學的不可逆原理比喻,企業家信心的損傷如同打破的杯子,難以完全修復。
- 國企與民企的差距
向松祚尖銳地指出,國有企業「做大」易如反掌,但「做強」幾乎不可能。他以武鋼與寶鋼的合併為例,行政命令可以迅速擴大規模,但無法提升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如華為、騰訊憑藉創新脫穎而出,卻在政策環境中屢受打壓。這種國企與民企的天然差距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
中美貿易戰:外部壓力的黑天鵝
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經濟下行的外部因素。向松祚提到,特朗普於2018年3月啟動的301調查引發了貿易摩擦,許多人最初未意識到其嚴重性。然而,隨著關稅壁壘的升級,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受到顯著衝擊。真飛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1%,5月降幅一度高達35%。雖然對東盟的出口增長部分抵消了影響,但東盟市場的拉動能力有限,難以支撐整體經濟。
真飛進一步分析,美國對轉口貿易的高關稅政策可能迫使東盟國家重新調整貿易策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例如,越南與印尼已與美國簽署貿易協議,換取更低的關稅。這對中國的出口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2025上半年GDP增5.3% 真的嗎?
- 官方數據的「奇蹟」與三大馬車的困境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3%,略高於全年5%的目標。真飛質疑這一數據的真實性,指出中國經濟連續三年「精準」達到5%左右的增長目標,令人難以置信。
她指出,中國經濟的三大馬車是投資、消費與出口,房地產和內需都已熄火,僅剩出口勉強支撐經濟。然而,出口的拉動作用也因外部市場疲軟而受限,難以獨自扛起5%的GDP增速。真飛援引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約8.7%,約9181.4億美元,雖然表現亮眼,但與對美出口11%的下降幅度相比,這部分增長遠不足以彌補整體出口的疲軟,更不用說支撐5.3%的GDP增長目標。
- 工業增長的虛假繁榮
真飛分析,202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裝備製造業增長高達10.2%。然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26個月負增長,工業企業利潤下降9.1%。這種「產值上升、價格下跌、利潤縮水」的現象表明,工業增長並非市場需求驅動,而是國家政策與銀行貸款硬推的結果。真飛形容這是「政策造出來的增長」,有數字無實質,有報表無利潤。
- 出口的結構性困境
出口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近年來面臨挑戰,尤其川普上任後,美國不願意買中國貨了。雖然上半年對東盟的出口在增長,但對美國與歐盟的出口表現疲軟。東盟市場的拉動作用有限,且隨著美國對轉口貿易的限制,東盟國家可能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依賴,進一步削弱中國的出口支撐。
社會層面的經濟冷感
真飛分享了來自上海的真實案例,揭示了經濟下行對普通民眾的影響。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卻出現了就業形勢惡化、消費降級與街頭冷清的景象。建築行業巨頭上海建工裁員比例高達70%,許多應屆畢業生入職半年即被裁員。設計院員工面臨大幅降薪,甚至需要到肯德基打工補貼家用。這些案例反映了經濟數據的「繁榮」與民眾實際感受的嚴重脫節。
此外,上海的商業活動明顯萎縮,商場倒閉、地鐵客流減少、外企撤離成為常態。真飛提到,上海的租房市場低迷,過去搶手的出租房如今乏人問津。這些現象不僅限於上海,全國其他二三線城市的情況可能更為嚴峻。
未來的風險與出路
向松祚與真飛均警告,中國經濟的問題並非短期波動,而是長期結構性風險的積累。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企業信心不足與外部貿易壓力交織,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向松祚強調的「明斯基時刻」是一個現實威脅,若公眾對金融系統與資產價格失去信心,後果將不堪設想。
真飛則指出,製造業的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與金融風險。大量貸款流入製造業,卻未帶來相應的市場需求,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利潤萎縮。這種政策驅動的增長模式最終可能導致壞賬激增,威脅金融系統穩定。
要化解當前的經濟困境,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模式。向松祚呼籲,中國應將注意力轉向創造真實價值與財富,而非依賴債務與金融炒作。他以華為為例,強調企業應專注於技術創新與長期發展,而非追求短期套現。
真飛則建議,政策制定應更加註重市場需求與企業盈利能力,避免過度依賴國家輸血。此外,恢復民營企業家信心至關重要,需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減少意識形態爭議的干擾。對於房地產市場,應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租賃市場發展,降低居民對購房的過度依賴。
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債務規模的惡性膨脹、房地產泡沫的隱患、民營企業信心的受挫與外部貿易壓力的加劇,共同構成了系統性風險的溫床。官方數據的表面繁榮掩蓋了真實的經濟困境,民眾的冷感與企業的艱難處境揭示了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向松祚的「明斯基時刻」警告與真飛對數據真假的質疑,提醒我們不能陷入「集體性幻覺」,對經濟前景過分樂觀。未來,中國需直面結構性問題,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並重建市場信心,方能避免系統性危機的爆發。否則,正如向松祚所言,繼續「玩槓桿、玩債務、玩金融」,最終只會是「沙漠上的海市蜃樓」,注定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