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蘇格蘭登拜里(Turnberry)會晤,雙方達成一項關鍵性貿易協議。此舉不僅避免了美歐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也為橫跨大西洋、規模高達1.9兆美元的雙邊貿易關係注入新動力。圖為2025年7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在蘇格蘭坦伯利的川普坦伯利高爾夫俱樂部會晤後握手,宣布達成美歐貿易協議。美國總統川普將於7月25日至29日短暫訪問蘇格蘭,期間參觀其位於阿伯丁郡的川普坦伯利高爾夫球場和川普國際高爾夫球場。(圖片來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2025年7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蘇格蘭登拜里(Turnberry)會晤,雙方達成一項關鍵性貿易協議。此舉不僅避免了美歐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也為橫跨大西洋、規模高達1.9兆美元的雙邊貿易關係注入新動力。這項協議的核心,是美國對大多數歐盟出口商品徵收15%關稅,並針對部分產業實施豁免,同時歐盟承諾加大對美國能源及國防產業的採購與投資。
以下將從協議內容、產業影響、豁免項目、談判細節與後續發展等多個面向,深入剖析這場全球矚目的貿易重大轉折。
協議主要內容總覽
1. 關稅稅率的調整
協議最受矚目的部分,是美國對多數歐盟商品的關稅由原先的30%降至15%。這一變化讓歐洲企業鬆了一口氣,儘管15%的稅率仍然明顯高於疫情前平均4.8%的稅率,也高於先前的2.5%,但總算避開了川普政府近期加徵的30%「懲罰性關稅」高峰。
根據協議,15%的關稅適用於絕大多數歐盟出口美國的商品,涵蓋汽車、製藥、半導體、機械、消費品等主要產業。這一稅率同時也與美國本月稍早與日本達成的協議稅率一致,反映出美國在全球貿易政策上逐步推動「一致性」的策略。
2. 能源與國防合作大幅升溫
協議的另一個重點,是歐盟承諾於未來三年內,分階段向美國採購總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LNG)、石油與核燃料。此舉被視為歐盟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強化美歐戰略合作的重要步驟。
此外,歐盟還承諾加碼對美國直接投資金額,從原本提案的5000億美元「現場被加碼」至6000億美元,同時將向美國購買數千億美元的軍事裝備,進一步鞏固跨大西洋安全同盟。
3. 部分產業豁免與配額安排
儘管大多數商品適用15%關稅,但協議也針對部分產業給予雙邊豁免,減輕對特定歐盟國家和產業的衝擊。具體包括:
- 半導體和製藥業:兩大產業均獲得關稅豁免。這對愛爾蘭等以製藥、半導體為主要出口的國家至關重要。
- 飛機、特定化學品、部分農產品、關鍵原物料:這些商品經雙方協議後亦獲得關稅豁免。
- 歐洲鋼鐵:雖依舊面臨高達50%關稅,但將建立配額制度,配額內產品可享較低稅率,超出部分才適用高稅率。
產業影響與各方回應
1. 歐洲汽車業的鬆綁與挑戰
歐洲汽車業長年是美國與歐盟貿易爭端的主戰場。美國原已將歐洲汽車關稅從2.5%大幅調高至27.5%,險些癱瘓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汽車巨頭的出口業務。新協議將稅率降至15%,雖仍高於過去,但德國等汽車大國普遍認為「可承受」。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學者吉爾克加德(Jacob Funk Kirkegaard)認為:「這對汽車業無疑是個好消息,德國會很高興,所有擁有汽車供應鏈的歐盟成員國都將受惠。」
但歐洲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專家法布利(Elvire Fabry)也指出,15%雖非理想,但考量到川普政府的強硬態度,這已是歐洲能取得的「最佳結果」。
2. 製藥、半導體等知識密集產業的保護
針對半導體及製藥業,歐盟成功爭取到關稅豁免。這對愛爾蘭(歐洲製藥重鎮)、荷蘭(半導體設備核心出口國)、比利時等國的經濟發展具有保命意義。若無豁免,這些產業將面臨美國加徵最高達200%關稅的巨額風險,相關就業與投資將遭重創。
3. 鋼鐵與基礎產業面臨新挑戰
歐洲鋼鐵出口美國仍遭遇配額與高稅率限制。雖然相關機制尚未公布細節,但可預見將有部分高端鋼鐵產品受益於較低配額稅率,其餘則需承擔50%高關稅。這對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等國的鋼鐵產業而言,未來壓力仍大。
4. 能源、軍工與直接投資大單
7500億美元能源採購及6000億美元投資,對美國頁岩氣、核能、國防工業等產業是天降甘霖,也將帶動美國就業與科技升級。此外,歐盟大手筆採購美國軍事裝備,將強化北約盟國間的軍事協同。
談判過程與「現場加碼」內幕
1. 關鍵的蘇格蘭會談
這次協議的達成,得力於兩位領袖在蘇格蘭的面對面會談。根據南韓News1與美聯社報導,會談現場出現川普親自「手寫加碼」的現象。
會談文件原本寫有「雙方關稅10%」,被川普親筆改成「15%」;歐盟投資額由「5000億美元」加碼至「6000億美元」;能源採購則從「6000億美元」直接拉高至「7500億美元」。這種臨時修改的手法,川普陣營認為是「靈活談判」,但也突顯美方在談判桌上的強勢地位。
有分析認為,現場加碼反映出川普政府「臨機應變」的談判風格,既能快速取得成果,也使協議條款更加有利於美國利益。
2. 歐盟內部協調與壓力
儘管范德賴恩對外強調協議的「雙贏」性質,但歐盟內部對於能源採購、軍工採購及高額投資的壓力不小。法國、德國等大國雖然歡迎汽車、半導體等產業的豁免,但對於龐大採購與投資承諾,部分國會及公民團體已有疑慮,認為或會影響歐盟自主與產業競爭力。
豁免項目與特殊安排
1. 豁免產業範圍
協議特別對下列產業給予關稅豁免:
- 半導體及相關設備
- 製藥產品
- 飛機(含零件)
- 特定化學品
- 部分農產品(尚未公布細項)
- 關鍵原物料(如稀土、科技金屬等)
這些豁免主要聚焦於歐盟出口優勢產業或對美國產業鏈同等重要的領域,減少雙方產業受到「貿易戰」波及。
2. 鋼鐵配額與高關稅機制
歐盟出口美國的鋼鐵雖仍面臨50%高額關稅,但雙方同意建立配額制度。配額細節尚未公布,但預計將根據歐盟各成員國過往出口量、產品種類等指標分配。配額內的鋼鐵產品或可適用較低稅率,超出配額則維持高稅率。這一安排既保障美國國內鋼鐵產業,也避免歐盟低價鋼鐵「傾銷」美國市場。
3. 酒類產品的爭議
協議尚未對葡萄酒、啤酒等歐洲重要農產品作出最終決定。法國、荷蘭等國正積極爭取將葡萄酒、啤酒排除在15%關稅清單外。范德賴恩表示,相關細節將在未來幾週完成,預料將成為雙方未來談判的重點之一。
協議的法律程序與後續發展
1. 歐盟程序
該架構協議尚須獲得歐盟成員國批准。歐盟各國大使預計將於近期與執委會官員會議,聽取協議簡報並討論細節。由於協議涉及龐大能源採購與投資承諾,部分成員國可能要求更多保證或補充條款。
2. 技術性談判與細則制定
未來幾週內,歐盟與美國將進一步展開技術性談判。包括配額分配、豁免清單細節、稅率調整公式、爭端解決機制等,都需細化。尤其是針對酒類、農產品、鋼鐵等爭議性商品,雙方需進一步協調。
3. 國際政經影響
這份協議被認為將影響全球貿易格局。美國對歐盟、日本採取一致關稅政策,或將影響中國、印度等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談判策略。歐盟大幅提高對美能源與國防產業的依賴,勢必改變其全球產業與能源供應鏈佈局。
各界評價與未來展望
1. 政治層面
范德賴恩與川普皆強調「這是一份好協議」,希望以此展現領導力與合作意願。對川普而言,這份協議有助於在大選年爭取國內產業與勞工選民支持;對范德賴恩與歐盟高層,則可避免貿易戰升級,維護歐洲核心產業利益。
2. 經濟層面
短期內,協議有助於歐洲汽車、製藥、半導體等出口恢復正常,減輕企業與就業壓力。美國則可受益於龐大的能源、軍工出口訂單,推動國內經濟成長。但長期來看,歐盟需警惕對美國能源及國防產業依賴過重,避免產業空心化。
3. 產業層面
汽車產業、製藥、半導體等將明顯受惠;鋼鐵、農產品、酒類產業則尚需觀察細則敲定結果。歐洲企業與投資人普遍認為,「雖非完美,已屬最佳選擇」。
美國與歐盟最新貿易協議,既是全球經濟博弈下的權力平衡,也為跨大西洋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奠定新基礎。關稅稅率、豁免清單、能源與國防合作「三箭齊發」,在化解貿易戰風險的同時,也考驗雙方未來協同與互信。未來數週,隨著技術性細節陸續明朗,這份協議勢必將成為全球貿易秩序的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