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至8月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前總統、現任俄國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iy Medvedev)間的一場隔空交鋒讓全球緊張情緒升溫。圖為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肯塔基號」。(圖片來源:Wikipedia)
【看中國2025年8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2025年7月底至8月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前總統、現任俄國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iy Medvedev)間的一場隔空交鋒讓全球緊張情緒升溫。川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連番發表與俄美核能力、俄烏戰爭有關的強硬言論,同時在Newsmax等美國主流媒體專訪中公開進一步說明其立場與行動,直接點名梅德韋傑夫的「高度挑釁言論」,同時將美國核潛艇部署推向國際聚光燈下。
川普在社交媒體與美國主流媒體公開言論彙整
川普於8月1日在Truth Social發文稱:「鑒於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極為挑釁的言論……我已下令在「適當區域」部署兩艘核潛艇,以防這些愚蠢且煽動性的言論不僅僅止於口頭層面。」他強調這是在保護美國人民、彰顯「完全準備」狀態,並稱「有人提出威脅,我們認為這不合適,所以我必須非常謹慎,要保護我們的人民」。
在接受Newsmax專訪時,川普進一步明確回應媒體追問,說明這兩艘核潛艇「正在靠近俄羅斯」(now moving closer to Russia),並補充「必須如此」,「一位俄前總統發表了威脅,我們將保護美國人民」,美方「完全準備好應對任何威脅」。
不過,川普未透露核潛艇為核動力型或具備核武,亦未公布具體部署地區。國防部相關部門則未對具體部署細節做任何正面回應。
對梅德韋傑夫挑釁言論的直接反擊
川普之所以作出上述舉措,直接導火索來自梅德韋傑夫連日在社群媒體(包括X平台、Telegram)上針對川普「俄烏停火最後通牒」大力反擊。
梅德韋傑夫不僅批評川普是「與俄羅斯玩最後通牒遊戲」,更語帶威脅地提醒川普「莫斯科繼承蘇聯時代的核武自動發射系統(Dead Hand)」,他寫道:「每一道新的最後通牒,都是一項威脅,也是邁向戰爭的一步」。
川普則在各大媒體及自家平台公開批評梅德韋傑夫是「失敗的總統」,現階段說出的威脅話語「極其危險」,警示對方「用詞必須小心」,因為「語言往往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下場」,強調自己「必須確保這不只是愚蠢的說法」。
對俄烏戰爭及經濟制裁的新態度
川普在近期公開言論中,兩度大幅縮短給予俄烏停火談判的最後時限,原本50天減至「10-12天」,最終敲定8月8日為死線。川普明言,若屆時俄羅斯未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將加碼貿易制裁,對俄羅斯及購買俄國能源(尤其是中國、印度、甚至某些歐盟成員國)實施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
他公開講道,自2025年初以來,俄羅斯已損失11.25萬名士兵,烏克蘭則約為8000名,指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犧牲」,同時表達對基輔及其它烏克蘭城市遭火箭轟炸的民眾深切同情。
川普這一輪「最後通牒」及「威懾」舉措,代表對俄烏局勢立場趨強,國際觀察普遍認為美國對俄政策有明顯強硬轉向。
事件發展軸線整理
7月中旬:川普主動將對俄烏談判最後通牒期限設定為50天,之後接連縮短至10天——最後死線訂於8月8日。
7月29日-31日:梅德韋傑夫連發「核武及戰爭」言論,警告川普勿誤判俄軍實力,並重提冷戰「末日系統」自動核反擊威脅。
8月1日:川普在Truth Social公開指示2艘核潛艇移動並靠近俄羅斯,並在Newsmax專訪中加以解釋理由。
8月1日後:全球主要媒體、分析團體紛紛解讀。五角大廈及美國海軍對部署細節均未評論。
國際社會對於美俄核話語與動員彼此喊話,普遍保持高度警戒、並略帶焦慮的觀望態度。
美國核戰略現況背景補充
截至2025年初,美國擁有超過1400枚戰略彈頭,戰略彈道飛彈主要分布於14艘俄亥俄級潛艦與陸基飛彈基地。美國核潛艦包括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等,具備隱蔽、長巡邏、難被第一擊摧毀的特性,是全球公認的二擊報復主力。
俄羅斯現有約1500枚戰略核彈頭,搭載於不同型號洲際彈道飛彈、轟炸機及核潛艇(如三角洲級、北風之神級),雙方都掌握「相互確保毀滅」的戰略平衡,並有強調死手自動化反擊系統作為心理威懾依據。
專家比較與歷史警示——古巴危機再現?
不少分析家提及,這次川普與梅德韋傑夫以核威懾話語激烈交鋒,與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頗有相似之處。正如當時美蘇互動所造成的全球核危機迴響,這次行動雖然短期尚未見升高至真實作戰部署,但只要雙方「強人」領袖有誤解,恐再次將人類推向「核臨界點」。
美國政策圈認為,目前美俄雙方仍有通訊與事態管理管道,但川普個人化風格、消息高調公開,讓政策專家為其談判及危機溝通穩定性感到擔心。
國際專家及分析人士觀點彙總
1. 美軍及北約反應:戰術威嚇多於實際軍事升級
美國與北約軍方高層對這次核潛艇「部署」三緘其口,軍事分析師即時指出,美國早有多艘戰略核潛艇,具備對俄威懾能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作為二擊核報復力量(second strike capability)。這次高調「移動」宣示主要針對國內外輿論與俄方心理壓力,而非實質軍事部署升級。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公開評論時稱,真正的美軍彈道飛彈核潛艇(如俄亥俄級)平時早已在可能發動第二擊的隱密野外巡邏,「不存在需要刻意移動到新位置之說」,強調川普的「移動」本質是政治語言遊戲。
華府智庫專家認為,歷史上無論是冷戰高峰亦或近年緊張時期,美國領袖極少主動公開核潛艇部署訊息,這種行動本身更是一種意象戰爭,並讓國際重新側目美俄核危機的可能性。
2. 歐洲與俄羅斯回應
歐陸多國官員表示對美國這波「核武邊緣政策」深感擔憂,擔心激化軍事對抗局勢。同時,專家指出普丁及梅德韋傑夫發放冷戰時期末日系統(Dead Hand)訊息,是為加強俄方心理戰與嚇阻。
俄國國會高層及媒體反而淡化美國部署動作,表示俄國核潛艇同樣部署在世界各大洋,無需因此做新反制,也無跡象顯示俄軍會針對美方舉動升高警備。
3. 國際學者解讀
美國與歐洲戰略學者普遍分析,川普此舉表面上是向俄方「極限施壓」,實際更在於塑造自己「強勢領袖」形象,對內維穩民意、對外爭取談判籌碼。部分軍事安全專家警示,措辭升級與高調動員核力量,有誤判、擦槍走火風險,呼籲各方理性管控公關與軍事溝通機制243。
有資深專家指出,這種高調性舉動並非帶來軍事升溫本身,更可能讓談判空間變窄,因為對方也需在國內展示強硬,國際政治處於更動盪且缺少迴旋餘地的「核邊緣政策」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