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爾大學(圖片來源:sach1tb/WIKI/CC BY-SA)
【看中國2025年8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越來越多美國頂尖大學正在向川普(特朗普)政府低頭,這場關於多元化政策和校園意識形態的博弈,終於開始顯現結果。川普政府通過凍結聯邦研究經費、施壓學校改革管理,成功迫使一些高校走向談判桌。
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曾是自由派堡壘,如今卻因預算緊張、裁員和債務壓力,被迫與政府達成協議。這是川普總統堅定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勝利。
據彭博社報導,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在聯邦研究經費被暫停後,正設法彌補預算缺口,並接近與白宮簽署協議。此前,包括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院校已經與政府達成了協議。而新的目標也不斷出現——UCLA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近期也加入失去聯邦資助的行列。
密歇根州立大學高教政策專家布倫丹·坎特韋爾(Brendan Cantwell)表示:「這就像一座大壩決堤了。如果接下來有更多學校選擇和解,我一點都不驚訝。」
政府官員指出,聯邦資金之所以被凍結,是因為這些學校未能在親巴勒斯坦抗議和反猶爭議中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學生權益。這項政策屬於政府更廣泛行動的一部分,旨在打擊高校中的政治偏見與激進主義。
財政緊縮迫使精英大學妥協
西北大學已宣布裁員400多人,佔員工總數的5%,並稱今年是校史174年來最困難的一年之一。康奈爾大學領導人也在公開信中寫道,已經動用了機構資源彌補資金空缺,但目前情況「不可持續」。
據川普政府三名高級官員透露,杜克大學1.08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已被凍結,約佔其聯邦撥款收入的五分之一。儘管杜克大學新聞辦公室未公開回應,但一位匿名官員稱學校正在重新評估預算,希望危機能盡快結束。
更早前,哥倫比亞大學同意支付2.21億美元解決爭議,並因而被部分自由派人士批評為「屈服於政治干預」。然而,對於預算赤字嚴重的學校來說,聯邦資金幾乎不可替代。
布朗大學於7月30日宣布協議,同意未來十年向當地勞動力發展組織支付5000萬美元,以換取聯邦資金的恢復。而此前,布朗大學不得不通過貸款籌得5億美元以維持運營,足見財政壓力之巨大。
川普政府的行動揭示了高等院校對聯邦資金的高度依賴。坎特韋爾形容這些大學「實際上是大型聯邦承包商」。他說:「如果你告訴博思艾倫(Booz Allen)或雷神公司(Raytheon)他們九個月拿不到聯邦資金,你猜他們會怎樣?」
據《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報導,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每年損失高達10億美元,包括凍結研究資金和捐贈稅上升的影響。校長艾倫·M·加伯(Alan M. Garber)表示,這一挑戰帶來「痛苦的裁員和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聚焦移民政策:哥大協議暗藏「減少國際學生」條款
除了財政施壓,川普政府還通過正式協議和政策手段,限制美國大學過度依賴國際學生。據《福布斯》(Forbes)報導,在2025年7月23日簽署的協議中,哥倫比亞大學因處理不力校園反猶問題,被迫接受一項關鍵條款:減少國際學生比例。這一條款雖未被廣泛報導,卻可能對整個高教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協議第九頁寫道:「哥倫比亞大學將審查其商業模式,並採取措施減少對國際學生入學的財政依賴。」 鑒於國際學生往往支付更高學費,這項政策代表著川普政府對高校財政結構的深度改革。
白宮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是這一政策背後的主要推動者。據CNN報導,他與高級策略師梅·梅爾曼(Mei Mehlman)直接參與與高校的談判。消息人士透露,這一策略正在被視為哈佛及其他高校未來協議的參考範本。
川普政府還考慮取消國際學生在畢業後參與STEM OPT實習項目的資格,重新設計H-1B簽證抽籤機制,並提出終止H-1B固定期限、增加審查以及收緊簽證政策等措施。
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經濟學家馬克·雷格茨(Mark Regets)指出,這些政策可能損害美國高等教育的長期競爭力。然而川普政府的立場明確:美國高校應首先服務本國學生,而不是依賴國際市場。
「對美國大學或經濟來說,減少國際學生並無直接經濟意義,但對國家利益和移民政策而言,這是一種必要的調整。」雷格茨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