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圖片來源: 合成圖 chenjing/看中國)
有一次給一位女孩拍照,發現她的眼神空洞呆板,並不理解爲什麽會這樣。青春時期的女孩子應該是朝氣蓬勃的啊。
最近忽然發現自己的眼神裡也現出那種木訥淺薄來,爲什麽會是這樣呢?自己反思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這並非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在作祟。
自己是怎麽發現的呢?
想起幾年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也是一位大姐姐,她聼了我的音頻後說:「你的聲音挺好聽的。可是怎麽總是有氣無力的樣子。」
我覺得她說的不錯,真的是有那麽一點,我自己也聼出來了,可是,那是爲什麽呢?想了好幾年自己也沒想明白。
今年之後,也就是前幾天,自己總是無緣無故顯得很乏力,甚至是一點力氣都沒有,休息或睡眠也沒用,也不會得到緩解。
那幾天就是覺得自己心裡非常的灰心失望,感覺不到一點點親人朋友的溫暖,自己心裡覺得委屈,總是善待別人,可別人對自己總是冷冰冰的,不是覺得自己傻就是覺得好欺負。自己真是傷心透了,那種傷心讓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那麽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爲什麽每個人都有著那麽多的傷心呢?而且這種傷心竟然是自己不知道的。
傷心這個詞是怎麼解釋的?
於是我去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看看它是怎麽解釋的,結果它把傷心說成了悲傷,是這樣解釋的:悲傷或悲哀等(英語:Sadness)是一種情緒方面的疼痛,與不利、失落、絕望、喪慟、無助、失望和悲痛(英語:sorrow)的感覺相關或以這類感覺為特徵。
傷心這個詞,詞典裡的解釋為,這是一種或者是多種情感引發出來的一種情緒而已。而我自己的理解,並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或多種情緒的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名詞的組合,那就是一件傷害自己心靈的事,這件傷心的事,可能是別人引起來的,但最後傷心的還是自己。
同時傷心又像是一道屏障,隔住了自己與真實的世界之間的聯繫,所以那目光才會變得短淺和淺薄。而《菜根譚》是這樣説的:「纖巧聰明,多傷厚道之心;磊落豪雄,常得長厚之助。」若心中總被小情小緒牽絆,目光自然顯得淺薄;唯有厚重與豁達,才能孕育出深邃的神采。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個詞 那就是「目光深邃」
「目光深邃」描述的是一種眼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眼睛看起來很深邃、神秘、有深度,也可能暗示著這個人內心豐富、智慧或者具有洞察力。
這樣的人,一定是有更多包容心的,因爲包容、理解、智慧等等好品質,才會讓自己的目光變得深邃寬廣啊。
那麽,如何能夠目光深邃呢?有人説:欲成就深邃的目光,首先需有一顆「聞過則喜」的心。能做到這一點還真是不容易的,能夠時時刻刻做到這一點那就更加不容易了。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因內心安定而坦然,眼神中自有從容與深度。小人則因患得患失而憂懼,目光中常帶狹隘與浮躁。
《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而對於修身,孔子更推崇能改過遷善者。聞過而喜,意味著不以批評為羞恥,而視其為修正自己的契機。這種胸襟,正是目光深邃的根本。
我曾遇見一位朋友,他看似追求完美,卻因心境壓抑,眼神中顯得憂鬱沈重。我本想提醒他「莫求盡善」,卻終究未出口。因為我明白,多數人難以接受直言的批評,未覺察時反會認為是指責。
《莊子.外物》有言:「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惡。」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急於糾正他人,而在於靜靜等待他自行覺悟。
由心生相 把目光向内看
「心清則目明,心濁則目暗。」這並非文辭的誇飾,而是生命的真理。當我們被傷心困住,目光自然黯淡;當我們放下執著,學會接納,眼神中便會浮現深邃與安定。
有意思的是,我們長了兩隻眼睛,總是能夠看見別人的不是,卻很少能夠看見自己的。那麽就需要「以人爲鏡」,透過別人的不足,來看見自己的不足,他的缺點爲什麽被我看到了,是不是自己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呢?這樣想問題,我們就不會縂傷心了,因爲毛病可能是別人的,而傷心卻是自己的,明白了這個理,那是不是智慧呢?
願我們都能在傷心之處醒悟,在批評之中歡喜,養一顆澄明之心。如此,方能成就一雙深邃的眼睛,映照出內心的智慧與力量。
那麽希望這篇小文,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做一個能夠「聞過則喜」的人,你會發現,那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