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英特爾的標誌出現在加州聖克拉拉英特爾總部前的一塊招牌上。(圖片來源: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表示,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Patrick Gelsinger)已同意向美國政府轉讓約10%的股份,這相當於約100億美元的價值。川普稱這是一次「交易」,並強調「有美國作為合作夥伴會很好」。川普在講話中指出,英特爾「已經同意了」,並稱此舉將強化美國的技術優勢。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X平臺發文稱,這項「歷史性協議」不僅加強了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導地位,也有助於推動經濟增長。消息傳出後,英特爾股價上漲7%。
歷史背景與政策爭議
《國會山報》報導,川普在社交媒體上正式宣布,美國現已「完全擁有並控制英特爾10%的股份」,而美國政府無需支付費用。此前,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盧特尼克已證實,政府正在尋求入股英特爾,這一舉動引發了政界的分歧。
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批評稱,這一安排是「邁向社會主義的一步」。而佛蒙特州獨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則表示支持,認為納稅人在撥款後理應獲得投資回報。
川普的做法延續了他在商業和產業政策上的非常規風格。8月初,他曾允許英偉達(Nvidia)和超微半導體(Advanced Micro Devices)向中國出口晶元,條件是政府分成其在華銷售額的15%。
半導體產業的競爭與未來
長期以來,英特爾是美國最重要的晶元製造商,但近十年逐漸落後於競爭對手。智能手機浪潮讓高通等企業崛起,而人工智慧熱潮又讓英偉達迅速超越,目前市值已超過4萬億美元,而英特爾僅略高於1000億美元。
儘管如此,由於英特爾自主生產晶元,不依賴臺灣廠商,被視為美國半導體復興的重要支柱。作為與政府協議的一部分,英特爾承諾未來幾年在美國投資超900億美元。然而,公司已取消歐洲建廠計畫,並推遲了俄亥俄州新廠建設。
經濟史學家、《晶元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政府持股能否真正帶來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如何避免政治干預,同時確保企業能夠實現財務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