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供應鏈策略上,正採取更明確的「去中化」路線,為全球科技產業投下震撼彈。(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8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翁友德綜合報導)據《日經亞洲》報導,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其最先進的2奈米製程產線中,將全面排除中國製半導體設備。據悉,這項前所未有的舉措不僅是台積電供應鏈管理策略的重大轉變,也讓多家與中國市場往來密切的台廠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為全球科技產業投下震撼彈。
美方新法案成關鍵 2奈米製程成首發
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是當前全球最尖端的半導體技術,預計今年首先在新竹啟動量產,隨後擴展至高雄,並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同步興建新廠。然而,與過去的先進製程不同,這條全新的2奈米產線將不會採用任何來自中國大陸的設備。
這項決策背後,與美國國會正在醞釀的一項重要法案密切相關。由美國國會議員Mark Kelly提出的《晶片設備法案》(Chip EQUIP Act),旨在禁止任何獲得美國聯邦資金或稅收優惠的晶片製造商,向「具安全疑慮的外國實體」採購設備。雖然法案並未點名,但業界普遍認為其矛頭直指中國供應商。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將獲得美國政府的資金補貼,這使得其必須遵守相關法規。為了避免觸及這條潛在的「紅線」,並確保美國擴廠計畫順利進行,台積電選擇在最關鍵的2奈米製程上,預先與中國設備劃清界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積電較早期的先進製程產線中,仍可見到部分中國設備的身影。例如,在3奈米與5奈米的部分製程,仍有使用來自中國中微半導體(AMEC)的蝕刻機,以及已被中國資金收購的美商Mattson Technology的設備。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這些設備已被台積電排除在2奈米供應鏈之外,這也顯示台積電在供應鏈策略上,正採取更明確的「去中化」路線。
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台積電美國廠。(圖片來源:中央社)
市場傳聞清查台廠大陸營收 多家業者面臨淘汰
市場傳聞,除了設備採購策略的調整,台積電這波「去中化」的影響範圍,更擴及到其龐大的台灣本土供應鏈。另據業界消息,台積電正在進行一輪史無前例的供應鏈清查,不僅要求供應商揭露產品毛利率等獲利資訊,更嚴格要求公布中國市場的營收比重。
台積電傳出將在2026年起,剔除中國營收比重過高的台灣廠商。目前,已確定有數家業者因此遭到砍單,讓這些長期仰賴台積電訂單的本土廠商面臨巨大經營壓力。
許多台灣設備與材料商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加速自主化進程,也開始與中國大陸客戶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據了解,來自中國大陸晶圓廠、封測廠的訂單,毛利通常高於台積電,且訂單規模不小,因此吸引了許多台灣廠商西進尋求發展。這也使得不少台廠的營收,已高度仰賴中國市場。
然而,台積電的這波清查,迫使這些台廠必須重新審視其營運策略。在「中國市場的高毛利」與「台積電的長期訂單」之間,台廠必須做出取捨,否則將面臨被台積電供應鏈名單剔除的風險。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整肅」,讓許多台廠直言做台積電生意每日都得「提心吊膽」。
中國廠利空:半導體設備商面臨衝擊
台積電的這項決策,無疑也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帶來了負面衝擊,形成了「中國廠利空」。雖然中國半導體設備商如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的市占率持續攀升,並在部分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它們仍面臨嚴重的挑戰。
《日經亞洲》等媒體報導指出,在美國政府祭出設備管制後,中國半導體設備在全球的市占率已經出現下滑。而如今,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台積電,其最先進的2奈米產線全面排除中國設備,恐將引發連鎖反應,讓中國設備廠商的處境雪上加霜。
業界分析認為,雖然中國設備商在蝕刻、薄膜沉積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其在價格低廉的優勢之外,技術實力仍不及歐美日大廠。此外,為了避免美國的制裁風險,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設備採購名單早已未列入中國供應商。而此次2奈米製程的全面排除,更進一步確認了台積電與中國設備商的「脫鉤」趨勢。
儘管中國最大設備商北方華創(Naura)已躍升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但台積電的這項決策,無疑是給了正在努力追趕國際領先水準的中國設備商一記重擊。這不僅讓中國設備商失去了進入全球頂尖製程供應鏈的機會,也可能影響其他國際晶片製造商的採購決策,進而對其全球市場拓展造成長期不利影響。
台積電對於是否已全面停用中國設備的提問,並未正面證實,僅重申其全球採購策略的核心在於「風險控管與多元化」。這顯示台積電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仍試圖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的影響力持續滲透到每一個產業環節,台積電的每一步決策,都將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