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閱兵前重慶驚現反共投影 戚洪引爆3股反抗浪潮(圖)


中共 解放軍 軍隊 中國
中共黨魁習近平即將舉行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閱兵之際,重慶爆發一系列事件,特別是高樓投影抗議,再次將這座城市推向全國焦點。這不僅僅是一次單一的抗議活動,更被視為中國社會內部三股潛在反抗力量正在悄然集結的預兆。(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中共黨魁習近平即將舉行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閱兵之際,重慶爆發一系列事件,特別是高樓投影抗議,再次將這座城市推向全國焦點。這不僅僅是一次單一的抗議活動,更被視為中國社會內部三股潛在反抗力量正在悄然集結的預兆。

重慶投影事件:科技抗爭的新範式

2025年8月29日深夜,重慶大學城的一棟高層建築外牆上,突然被巨幅投影打出了多條反共標語,包括「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反抗,奪回你的權利」、「沒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以及「打倒暴政共產黨」。這些標語在夜空中閃耀了超過50分鐘,直到相關部門趕到現場才消失。

據報導,這次行動的策劃者是43歲的戚洪,他聲稱已將家人安全轉移至國外,並從英國遠程操控了這次投影抗議。這種遠程操作的方式標誌著抗議活動的技術升級,從傳統的實體行動轉向了更安全、更精確的科技手段。評論界將其稱為「升級版、精緻版、科技版的四通橋事件」。與2022年彭載舟在北京四通橋掛橫幅的高風險直接對抗不同,重慶事件利用遠程技術操作,大大降低了執行者的人身風險,同時在視覺衝擊力和傳播效果上毫不遜色,為未來的抗爭活動提供了新的參考範本。

第一股力量:覺醒的「理工科技男」

在這波新型抗爭浪潮中,一個特殊群體——「理工科技男」——的崛起引人注目。從重慶的戚洪,到濟南的柴松,再到成都的梅世林,以及著名的「編程隨想」(阮曉寰),這些抗爭行動的主角都具備科技從業者或理工科教育背景,擁有較強的技術能力。

這個群體具有三個主要特徵:

  • 技術優勢明顯: 他們天然具備翻牆能力,能突破網絡封鎖獲取外界信息,並掌握各種技術工具,能夠創新抗爭方式,無論是遠程操控投影設備還是網絡安全防護,都具備普通民眾所不具備的技術優勢。
  • 信息渴求強烈: 作為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對真實、不受審查的信息有著天然的渴求。長期接觸國際互聯網使他們更容易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對官方宣傳的虛假性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 經濟地位變遷: 這個群體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和推動者,過去屬於中高收入群體。然而,自2021年起,習近平政府對科技企業的大規模整頓,如阿里巴巴反壟斷調查和滴滴下架風波,導致科技行業監管收緊,大規模裁員潮席捲,以及「996」工作制度的惡化。這種從「春天直接跳進了寒冬」的巨大心理落差,使得他們成為「喪失感最強的一群人」,進而轉化為抗爭的重要動力。

第二股力量:絕望邊緣的年輕學生

中國的年輕學生群體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危機。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但就業市場持續萎縮,「畢業即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高企的房價、固化的社會階層以及稀少的向上流動機會,讓他們感到被社會拋棄,這種深度焦慮和絕望情緒正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與上一代人不同,當代中國年輕人是真正的「網絡原住民」。他們從小生活在數字化環境中,對信息的敏感度更高,對虛假宣傳的識別能力更強。同時,他們也更容易通過網絡組織和動員。「白紙革命」中年輕人的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個群體的抗爭潛力,為未來的反抗播下了種子。

第三股力量:具有階級共情的縣城居民

在中國的城鄉結構中,縣級城市的居民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階級共情能力。他們既不像大城市居民那樣冷漠疏離,也不像農村居民那樣信息閉塞,而是對社會不公保持敏感,對弱勢群體充滿同情。江油抗議事件就是這種草根正義感的典型體現,當地居民因不滿政府的不公政策而自發組織抗議,展現出強大的集體行動能力。

縣級城市往往是中國治理體系中最脆弱的環節,地方官員腐敗、政策執行扭曲、民眾利益被忽視等問題在此層級最為突出。當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具有強烈正義感的縣城居民往往成為抗爭的先鋒。他們的抗爭雖然通常從具體的利益訴求開始,但很容易上升到對整個制度的質疑,成為當局最為擔心的社會動盪源頭。

三股力量的匯聚:從原子化到組織化

長期以來,中共政權通過各種手段維持社會的原子化狀態,阻止民眾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事件表明,這種原子化狀態正在被打破。重慶投影事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技術創新,更在於其示範效應——當人們看到有人敢於站出來反抗,並且能夠相對安全地完成抗爭行動時,更多的人會受到鼓舞和啟發。

正如文中提到的「勇氣滴流效應」理論,社會變革往往不是通過一次性的大規模行動實現的,而是通過無數個小的勇敢行為累積而成。每個人「在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基礎上再加一丟丟」,就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勇氣水平。這種漸進式的勇氣擴散機制正在中國社會悄然發生,從分享敏感信息到參與小規模抗議,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為社會變革貢獻力量。

雷霆之力的醞釀

重慶投影事件暴露了當局在應對新型抗爭方式上的準備不足。傳統的維穩手段主要針對實體空間的抗議活動,但面對遠程技術操控的抗爭方式,現有的防範體系顯得力不從心。如何在不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的前提下防範類似的技術抗爭,成為當局面臨的新挑戰。過度的技術管控可能會進一步損害中國的創新環境,但放任不管又會面臨更多的抗爭行動。

更為嚴重的是,當局發現傳統的高壓維穩手段正在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那些已經對現狀絕望的群體,開始不再懼怕當局的威脅。當人們「無所畏懼」時,威權體制的統治基礎就開始動搖,這被視為當前中國社會最危險也最具希望的信號。

重慶投影事件被視為一個開端,而非結束。覺醒的科技從業者、絕望的年輕學生和具有正義感的縣城居民這三股反抗力量,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表達不滿和反抗。儘管他們目前仍處於相對分散的狀態,但隨著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這些力量很可能會找到共同的結合點。

正如文章標題所暗示的,「雷霆之力在醞釀」。當這三股力量真正匯聚在一起時,將會產生怎樣的能量,不僅是中國當局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歷史性變局。在9月3日的閱兵典禮上,當局展示的是軍事力量和政治威權;而在重慶的夜空中閃耀的,則是民心所向和歷史趨勢。時間將會揭示究竟哪一種力量更加持久和強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