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在紀念二戰結束暨日本投降80週年的閱兵式上,一名軍官高聲宣讀著軍令,解放軍士兵列隊訓練。閱兵式將於9月3日舉行。(Photo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6日訊】2025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閱兵典禮。雖然官方強調活動是為紀念歷史、彰顯和平,但閱兵規模與呈現方式卻引發外界關注與爭議。澳洲前內政部長裴佐洛(Michael Pezzullo)直言,閱兵影像「令人毛骨悚然地」讓人想起納粹德國的宣傳影片,並認為這場閱兵更像是「權力展示」,而非單純的歷史追思。
「和平與戰爭的抉擇」引擔憂
閱兵典禮當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但同時提及「和平與戰爭的抉擇」。裴佐洛在接受訪問時指出,這段話的弦外之音耐人尋味。他認為,習近平的話等同於宣示:「如果不阻擋我們,我們就能和平前進;若有人試圖阻擋,那麼就是戰爭。」這種二分法的敘事方式,在他看來帶有強烈威懾意味,向國際社會釋放「不要挑戰中國」的訊息。
與納粹宣傳片的相似性
裴佐洛更將閱兵畫面與1930年代納粹德國的經典宣傳片《意志的勝利》相比。他指出,不論是整齊劃一的步伐、宏大的場景設計,還是「民族復興」的敘事框架,都與當年納粹透過視覺藝術傳達權力、喚起民族主義的手法極為相似。他直言:「畫面雖然震撼,但背後蘊含的訊息令人毛骨悚然。」
記憶與展示之間的界線
中國方面強調,此次閱兵是為緬懷抗日戰爭的犧牲與勝利,彰顯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做的貢獻。然而,外界觀察普遍認為,閱兵的軍事調度、武器展示與氛圍設計,已經超出單純紀念的範疇。裴佐洛認為,這並非單純的歷史紀念,而是一場「為了強化政權正當性與展示國力」的政治秀。
民族復興的戰略涵義
在閱兵典禮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次成為核心語彙。裴佐洛指出,這個口號不僅是國內的政治動員,也是一種對外的戰略宣示。中國藉由閱兵向國際社會表明,將不惜一切捍衛在黃海、東海、南海乃至台灣的領土主張。他警告,這種將歷史記憶與當代戰略結合的方式,可能加速地緣政治緊張。
外界反應與戰略解讀
多數國際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此舉是透過閱兵重申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並向內外釋放「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的訊號。裴佐洛則強調,這場閱兵不僅展現武力,更是一種心理戰,藉由視覺震撼與政治語言傳遞「阻擋我們就等於挑戰戰爭」的隱性警告。
此次「九三閱兵」既是中國官方對歷史的再敘述,也是一場對未來的政治投射。在強調紀念抗戰與和平的表述下,閱兵所展現的軍事力量與威懾語言,卻讓部分外界人士產生「歷史陰影重現」的聯想。正如裴佐洛所言,閱兵本應是對和平的禮讚,但當它成為「權力的展示」,國際社會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背後的戰略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