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多寶塔碑〉,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大臣、著名書法家。世稱「顏魯公」、「顏平原」。楷書氣勢開張,雄偉飽滿,自成一家,稱為「顏體」。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祭侄文稿〉等。
顏真卿書法自成一家,稱為「顏體」。〈多寶塔碑〉是其著名代表作之一。
〈多寶塔碑〉記載創建多寶塔的原因和過程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立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碑高285公分,寬102公分。全文共34行,滿行66字,內容記載西京龍興寺楚金禪師創建多寶塔的原因和過程。由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石。
顏真卿〈多寶塔碑〉,清中晚期拓片,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岑勛,生平不詳。曾多次出現在「詩仙」李白的詩作中,〈將進酒〉中的「岑夫子」正是岑勛,故知其是李白的好友。
朝議郎判尚書武部員外郎琅邪顏真卿奉旨書寫,時值壯年44歲。
「碑額」又稱碑首、碑頭,是碑刻頂端的碑名題字。多以篆書來寫,又稱篆額,然此碑是以隸書題額。徐浩是唐代書法家,宰相張九齡的外甥。工隸書,其書法有「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之稱。史華則是一位刻碑高手。
宋代時將〈多寶塔碑〉移至西安碑林,到清代康熙年間碑體折斷,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根據碑文所述,唐代天寶年間,楚金禪師於長安千福寺夜誦《法華經》至〈多寶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禪定,忽見寶塔,宛在目前。釋迦分身,遍滿空界,行勤聖現,業淨感深。悲生悟中,淚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戶庭,期滿六年,誓建茲塔。」
楚金禪師誦讀〈多寶塔品〉時,忽然看到寶塔顯現,深受感動,發心閉關6年以修建寶塔,期間出現種種靈應及神奇之事。唐玄宗也受到感動,「賜錢五十萬、絹千匹,助建修也。」歷經4年努力,多寶佛塔終於建成。
〈多寶塔碑〉是顏真卿早期楷書的代表作品
〈多寶塔碑〉是唐代重要碑刻,也是顏真卿早期楷書的代表作品。雖和晚期書風格截然不同,但非常適合做為學習書法的入門教材,許多學「顏體」者都由此碑入手。
〈多寶塔碑〉結構嚴密,用筆勁健,方圓兼備;其結體寬博,筆畫間距大,所留空間較多,顯得氣勢開闊;字型稍方,整體平穩端莊,採「外拓」筆法,正氣飽滿,氣勢宏偉。
顏體字的撇畫比較輕盈,捺畫則粗壯有力,捺腳較長,多和撇畫之鋒尖持平或是稍低,有別於柳體字的撇低捺高,顯現出舒展沉穩的美感。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評:「〈多寶佛塔〉結法尤整密,但貴在藏鋒,小遠大雅,不無佐史之恨耳。」
明代盛時泰《蒼潤軒碑跋》說:「魯公書〈多寶佛塔碑〉最窘束,而世人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