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耗能有多驚人?耗電是傳統搜尋的23倍(圖)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一個AI運算所需的電力,遠高於傳統搜尋引擎。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一個AI運算所需的電力,遠高於傳統搜尋引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9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翁友德綜合報導)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其驚人的運算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產業。然而,在這場科技競賽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吃電怪獸」,那就是驅動AI運作的資料中心。AI龐大的能源需求不僅讓美國電網面臨崩潰邊緣,更在臺灣引發了一場關於核能存廢的激烈辯論,牽動著科技巨頭與政府的敏感神經。

你可能沒想過,手機上的一次簡單AI查詢,背後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一個AI運算所需的電力,遠高於傳統搜尋引擎。例如,當你向AI提問「法國首都是哪裡?」這樣的簡單問題,其耗電量約為Google搜尋的23倍;若問題更複雜,如「多少顆小熊軟糖可以塞滿太平洋?」,耗電量甚至可能暴增210倍。

這些天文數字背後,是龐大的資料中心在全天候運轉。以最受歡迎的AI助手ChatGPT為例,它每天處理約10億次查詢,每日全球耗電量高達290萬度,相當於10萬個美國家庭一天的用電量。生成圖片和影片的耗能更為驚人,例如,生成一張高畫質圖片的電力,足以替手機充電一半;而一段短短5秒的AI影片,其能耗則等同於讓微波爐運作超過一小時。

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報告也證實了這股趨勢。報告指出,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到了2030年將增加超過一倍,而AI應用將是主要驅動力,其用電量預計將成長四倍以上。一個大型AI資料中心的耗能,甚至可能高達200萬戶家庭的用電量。這股龐大的電力需求,正讓全球電網備感壓力。

資料中心成「吃電怪獸」 美國電網面臨崩潰邊緣

AI的崛起,讓資料中心成為電力需求成長最快的產業。美國作為全球AI發展的重鎮,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報告指出,美國的電網建於1970年代,其升級速度已經遠遠趕不上資料中心爆炸性的能源需求,逼近電力供應的關鍵瓶頸。

《商業週刊》報導,到了2026年,美國AI、加密貨幣及資料中心等相關領域的用電量,預計將翻倍,相當於日本全國一年的用電量。富國銀行(Wells Fargo&Co.)則預估,到了2030年,美國整體電力需求將增加20%,而新增的電力需求中,有將近一半來自資料中心。

面對電力供應的窘境,美國多家公用事業公司坦言,短期內電力供應仍將高度仰賴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因為大型發電廠和再生能源併網設施的建置需要數年時間。微軟、Meta、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為了爭取AI競賽的優勢,紛紛加碼投資AI基礎建設,但電力不足的現實卻成為最大的絆腳石。

科技巨頭被迫轉型能源公司 綠電與核能成新戰場

為了確保AI發展不因缺電而受限,科技巨頭們不得不將觸角伸向能源產業。這場能源轉型不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成為企業的生存之戰。

•Meta為其AI運算叢集興建天然氣發電廠。

•微軟則與能源公司簽訂長達20年的購電協議(PPA),甚至打算重啟曾發生核災的三哩島核電廠,以滿足龐大的資料中心需求。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更是直言,核融合是解決AI高耗能問題的最終解方,並為此投入數億美元。

IEA分析,在2030年前,再生能源與天然氣將是資料中心的兩大主要供電來源,但到了2030年之後,核能,特別是安全性更高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有機會扮演吃重角色。這也代表,核能已從過去的「被淘汰選項」,重新回到全球能源供應的戰場上。

臺灣企業界對核電的立場 科技巨擘的「務實」選擇

AI的高耗能問題,在臺灣這個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地帶更顯得迫切。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特別是台積電,其用電量已佔全臺總用電量的8%,並預估在2030年成長到近四分之一。面對這股AI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臺灣多位企業界領袖紛紛對核能的存廢表達不同意見。

•鴻海董事長、電電公會理事長劉揚偉強調,能源政策攸關全民與產業未來發展,需要足夠的時間討論並達成共識,不能僅因為特定產業的快速發展而急於做決策。他呼籲應有更週全的思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明確擔任核三重啟公投的正方代表。他坦言,「非核家園」曾是他深信的信念,但在反覆檢視數據與國際趨勢後,他意識到這已落後世界潮流,並指出瑞士、歐盟、美國、日本等國皆已回歸核能。他認為,臺灣的再生能源在極端氣候下顯得脆弱不穩定,而錯誤的能源政策將由全民承擔代價。

•臺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態度更為堅決。他直言「臺灣非用核電不可」,並疾呼「我們要趕快把核四拿來用」。他以新加坡政府為例,強調「錯誤的政策應該馬上認錯修改」,若明知錯誤卻不敢承認,是不夠聰明的作法。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也同樣主張應走回核能。他認為,臺灣發展半導體需要充分的水電,而僅靠再生能源絕對不足以滿足產業需求。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也指出,面對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如果「非核」就必須要有更好的替代辦法。他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電力需求,並將核能納入能源選項。

大部分企業巨擘的立場,反映出產業界對於穩定供電的高度焦慮。他們認為,在綠能發展進度緩慢、且有不穩定性的現狀下,核能作為低碳、穩定的電力來源,不應被排除在選項之外。

綠電與RE100:科技供應鏈的硬性要求不將核能納入再生能源

儘管核能重啟的呼聲在臺灣日益高漲,但企業同時也面臨來自國際客戶的壓力。這股壓力主要來自於RE100倡議,一個要求企業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全球性承諾。

什麼是RE100?

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組織(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共同發起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其目標是號召全球具影響力的企業,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RE100的能源定義相當嚴格,接受的再生能源項目包括風力、太陽能、地熱、生質能、水力等,但明確不包含核能。

這項倡議已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指標,也是國際供應鏈的門票。許多國際品牌,如蘋果、Google等,都要求其供應鏈夥伴必須符合RE100的標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臺灣的科技大廠即使支持核能,仍必須積極投入綠電採購與建置。

臺灣加入RE100的企業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5家總部設於臺灣的企業加入了RE100,其中不乏科技與製造業龍頭。這些企業承諾在特定年份前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展現對氣候行動的決心。

•台積電:2020年加入,並在2023年將RE100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2040年,成為臺灣綠電市場的最大買主。

•鴻海科技:2024年加入,目標為2040年。

•臺達電:2021年加入,目標為2030年。

•聯華電子:2021年加入,目標為2050年。

•宏碁:2021年加入,目標為2035年。

其他還有世界先進、華碩、友達光電、中華電信、遠傳電信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加入,不僅是為了符合國際客戶的要求,更是為了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保持競爭力。

這場由AI高耗能引爆的能源危機,正在將臺灣推向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是來自國際供應鏈的綠電壓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AI產業對穩定、低碳核能的迫切需求。這場關於能源轉型的辯論,不僅是科學與技術的選擇,更是臺灣未來產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