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洪水猛獸 。(圖片來源: Adobe stock圖)
筆者之前寫的一篇文章《秘聞:鄧小平為什麼不當黨魁,只因老道一句話》中,曾提到一位老道的說法:「黨首若名字帶『水』字,其任期相對穩固;若不帶水,則難以長久。」當時有網友留言質疑:習近平的名字裡並沒有「水」啊?也有人說他名字裡有「兩滴水」。其實都不準確。嚴格來看,「習」的正體字裡本就帶「羽」,而兩個兩點水合起來,正好構成「四點水」。因此,從這個角度說,習近平名字確實帶水,這或許也能解釋他為何能一連三任,成為任期最長的中共黨魁之一。
不過兩點水和三點水性質上有很大不同,兩點水是冷水,比如涼、凍、冰、冷、寒、冬,都是描述溫度低的水,也就是涼涼的意思,習字所含水的意思,就是要涼涼了。
這位老道還有另一番耐人尋味的解讀:鄧小平與第七任黨首習近平的名字,其實隱藏著某種「接續的寓意」。平是平躺的意思,平躺除了睡覺就是死亡的狀態,從「小平」到「近平」,不僅是名字的巧合,更像是歷史的暗示。到了鄧小平時代,中共政權其實已經風雨飄搖,最終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六四」運動。此後,鄧小平不得不推行所謂「改革開放」,雖然政治體制沒什麽改變,但經濟已從社會主義的計劃經理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到了「小平」之時,從玄學的角度來説,中共的已經滅亡一半了,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叫小平。
而進入習近平時代,這條斜坡走到了盡頭。「近平」意味著政權已逼近滅亡,一步一步接近崩塌。其在任十多年過去,中共的政治、經濟與國際局勢都不斷惡化,體制末日的徵兆越來越清晰,這與名字的「隱喻」不謀而合。
所以梅花詩最後兩句才有:「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意思是説:這無比廣闊浩瀚的寰宇自然有會迎來承平之日,在歷史的舞台上誰是配角,誰是主角,早有定數。儅中共紅潮褪去,會迎來宇宙與人間最美好的時期。那是沒有中共的時代,中國回歸神州的美譽。
一個專制國家沒有幾個能超過七十年
今年夏天,喜歡中南海「宮廷鬥」的觀眾想必收穫頗豐:一會兒傳出習近平遭「軟禁」,一會兒說張又俠低頭認慫,接著又冒出胡錦濤、溫家寶、劉源「復出」,甚至還有「習近平私生女」的傳聞。消息真假難辨,多數隻是自媒體的流量作品。然而,這些傳言之所以能迅速發酵,背後其實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專制政權本身的不穩定性與「壽命大限」。
「專制國家七十年大限論」
早在2010年,作家兼評論人楊恆均就曾提出「專制國家七十年大限論」。他的觀察來自一個簡單的歷史規律:近代以來,皇權結束後出現的專制政體,壽命幾乎都難以超過七十年。
為什麼是七十年?楊恆均的解釋頗有說服力。專制體制的合法性,大多來自「第一代」領袖以槍桿子打下江山,透過鮮血與犧牲構建出權威。這一代人去世後,還能由他們欽定的接班人延續一段時間。但當這些人陸續退場,政權便失去原初的「合法性憑證」,必須尋求新的支撐——不是靠經濟繁榮,就是走向制度開放。
蘇聯就是典型例子:自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政權,到1991年解體,正好七十四年。東歐各國則大多在四十年左右崩解。這些劇變,不僅令美國和西方震驚,連東歐民眾自己都一度感到不可思議,彷彿一夜之間整個體制變了顏色。
北朝鮮的「特例」
或許有人會提出反例:為什麼北朝鮮、古巴等專制體制能跨過1989年的浪潮?
答案在於「世襲」。金日成將政權直接交給兒子金正日,再傳至孫子金正恩,透過「家天下」的模式延續合法性。哪怕接班人是「扶不起的阿斗」,只要姓金,政權仍可延續。當然,北朝鮮也保留了另一張政治底牌——若有必要,啟動改革開放、改善民生,便能再次延壽二三十年。這使得北朝鮮可能成為現代專制體制中「壽命最長」的一例。
中共政權的「七十年壓力」
回頭看中國,共產政權自1949年建政至今,已超過七十五年。按「七十年大限論」的觀點,中共早已進入極度危險的時段。
事實上,中共的「合法性」同樣源自所謂「幾百萬烈士的鮮血」與「槍桿子打天下」。然而,隨著第一代「紅色權威」逐漸凋零,這種合法性已經日益蒼白。鄧小平以「經濟改革」補充了合法性,讓中國延壽數十年。但進入習近平時代,經濟高速增長告一段落,社會矛盾疊加,國際環境惡化,中共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年來「政變傳聞」層出不窮。無論真假,它們都反映出民間對體制不穩的直覺感受。當一個政權進入「大限倒計時」,即使外表看似強硬,也會內外交困。
歷史的主體是「人」
值得注意的是,楊恆均的理論並非宿命論。他強調:歷史的關鍵在於「人」,未來不是上天注定的,也不是只能等待的,而是由人共同創造的。
這句話對今天的中國尤為重要。很多人習慣於說「歷史決定我們」、「利益集團太強大」、「民眾太愚昧」,於是把自己從歷史責任中抽離。其實,歷史的推動從來離不開人的選擇與行動。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巨變,正是普通人不再恐懼、敢於追求自由的結果。
中國的「選擇窗口」
專制國家能否跨過「七十年大限」?答案並不僅僅取決於統治者的手段,更取決於民眾的選擇。
今天的中國正站在關鍵的岔路口:是繼續依靠高壓維穩,走向更黑暗的極權;還是讓民眾參與決策,開啟制度轉型,迎向黎明。
歷史不會自動給出答案。真正的答案,取決於每一個中國人是否願意承擔責任,是否願意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