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闆在貴州仁懷茅台鎮建成了一座污水處理廠。(圖片處理:網路圖片chenjing/看中國)
2022年,重慶企業家唐顯策斥資8億元,在貴州仁懷茅台鎮建成了一座污水處理廠。這座廠房原本承擔著治理白酒產業廢水的重任,也是一紙合同裡白紙黑字的「30年特許經營」。然而竣工僅16天,當地政府卻突然翻臉:合同作廢、項目接管、投資方限時要求唐顯策「滾出」貴州。
更荒誕的還在後頭,廠子沒了,這三年唐顯策反倒收到了近200份傳票、罰單和索賠。如今事件被媒體曝光,地方才高調宣布「成立專班調查」,並許諾「依法保護經營主體合法權益」。聽上去冠冕堂皇,但真有人會信嗎?
這一事件刺痛人心,因為它揭示了中國某些地方政府在財政困境下的「新套路」:先招商,再收割。當初張口喊「營商環境」,企業真金白銀投入,廠建成後卻被一紙政令「收歸國有」。欠債不還還罰你錢,這不是市場行為,而是赤裸裸的行政霸凌。有人把這種做法稱為「以刑化債」:政府欠你錢,若你敢討要,就給你安個罪名;不僅血本無歸,還可能人財兩空。
地方政府的公告裡滿是「依法」、「公平」、「保護」等漂亮辭彙,但對於受害企業家來說,這些話更像是二次侮辱。因為如果真要依法,怎會出現「合同還未履行就被當場廢止」「90日寬限期說沒就沒」的粗暴操作?如果真要保護企業家,怎會在三年間連發幾百份傳票去壓垮他?
這不是單一個案,是某些地方債臺高築、財政枯竭之下,把企業家被當成「活提款機」,項目被視作「待收割資產」,合約與法治淪為可隨時撕毀的遮羞布。
唐顯策的遭遇是在中共這樣的制度環境裡,企業的風險早已超越市場本身,而來自政府的「政策風險」才是致命的。投資者投入的不僅是資金,還有信任與時間;而一旦這種信任被破壞,不只是唐顯策受害,更是整個地區乃至中國的營商信用被掏空。
地方可以成立多少個「專班」都無濟於事,如果沒有透明、獨立、可追責的司法機制,這樣的案件還會不斷重演。當企業家開始懷疑:在中國投資究竟是做生意,還是自掏腰包給地方政府「送禮」?
真正的問題是:誰來保護企業家?誰來約束權力?這不只是唐顯策的8億元,而是中國法治與市場信譽的最後底線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