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悉尼的法庭又热闹了一回,不过这次和上次一樣,主角還是没来。她本人依旧“稳如泰山”,没露脸,没连线,只派了律师John Korn代为出席。
但这第二次开庭,也不是白走一趟。法院终于官宣了她的“罪名清单”——原本5项指控,现在砍掉1项,还剩4项待审。
被撤销的是“不当驾驶行为造成人身伤害”,剩下的是:过失驾驶致人重伤;危险驾驶致人重伤;拒绝提供驾驶人及车辆信息;拒绝接受呼吸测试。
听着就头大,条条都往“坐牢”方向走。尤其是前两条,直接锁定“重伤”事实——被撞司机至今未出院,网传伤情严重,生活已受影响。
法律上,“重伤”可不是“蹭破点皮”,而是实打实的量刑加重项。
10月17日 楊蘭蘭會親自出庭嗎?
更离谱的是后两条:撞了人還拒絕道歉;然后警察问:“你是谁、车是谁的”時候,来一句:“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这态度,别说澳洲警方,换谁被撞了都得气炸。但是人家的背景深不見底,有底氣不怕。
最近,澳洲警方疑似强硬了一回,澳洲法院傳喚楊蘭蘭,要求她於10月17日親自出庭應訊。但是能不能出庭還是一個懸案。
自從此消息發出去之後,澳洲又遇上了大麻煩。這起案件本應是一起普通的司法糾紛,但在9月26日法院判決公佈後,事件的走向卻出乎意料地上升到了外交層面。
從個人案件到外交風波
據悉,中國政府方面對澳洲的判決表達了強烈不滿,並試圖通過外交管道進行交涉。然而交涉無果之後,據傳中方在10月1日宣佈暫停購買澳洲主要礦商的部分高品質鐵礦石。此舉立即在國際市場引發震動,鐵礦石期貨價格波動明顯,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澳洲司法決定的一種回應。
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經貿層面的策略調整,但仔細推敲就能發現,楊蘭蘭的個人案件,怎會引發如此高層次的外交反應?這種現象正好揭示了中國政治經濟結構中的一個特點:權力、資本與外交早已深度交織,難以分割。
權力與資本的隱秘聯動
在中國的政治與商業生態中,企業家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常常曖昧難明。許多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與權力資源掛鉤,而這種聯動一旦延伸到國際舞台,就可能轉化為「國家利益」的外部表現。
外交經濟的「槓桿化」:中國與澳洲的經貿往來向來密切,鐵礦石更是中澳合作的支柱型商品。中國每年進口超過60%的鐵礦石來自澳洲,而澳洲經濟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這樣的互依結構意味著,任何經濟制裁或貿易調整,都不僅是商業決策,更是地緣政治的博弈工具。
當一個商業個案能引發貿易層面的政策變動,這本身就是一種「槓桿化外交」的體現。權力將經濟槓桿用於表態、壓力與談判,這或許是有效的政治策略,但長期而言,也可能削弱國家形象的法治信譽與制度穩定。
法治的邊界與國家形象的代價
在現代國際關係中,法治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基石。當一國政府對他國司法程序施壓,無論出於何種理由,都容易被解讀為干預他國主權與司法獨立。
反觀澳洲,該國司法體系以獨立聞名,法院決定一般不受政治干預。若中國以貿易手段回應司法行為,那麼這場事件最終的受害者恐怕不是某位企業家,而是兩國之間本已脆弱的經濟互信。
權力越界的後果
楊蘭蘭事件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爲當個人事件可以觸動國家政策,當法律問題被包裹在政治語言中,這不只是外交風波,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中國政治經濟體系的內在邏輯:權力可以干預市場,也可以為個人遮風避雨;但最終,這樣的權力越界,將以信任與法治為代價。
最後會如何呢?以觀後效。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