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5年10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一系列警示性言論和政策信號近日密集浮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經濟學家付鵬以數據和案例剖析房地產崩盤、就業難題與最新重磅信號,直指80-95後群體為「最慘買房人」,並警告年輕人就業越來越難,需盡早準備。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也曾炮轟現行體制存在重大缺陷,經濟將走上「死路一條」。
最新「重磅信號」指公務員考試年齡放寬:從35歲調整至38歲,應屆碩博研究生至43歲。這雖為延遲退休配套調整,卻折射出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短缺的深層危機。這些觀點共同指向中國經濟轉型的痛點: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中產財富縮水,人口紅利消退加劇就業壓力,體制障礙扼殺創新活力。專家們一致認為,忽略這些問題將導致長期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三低」時代,這不僅僅是宏觀數據的變化,更將深刻影響一代人的財富、生活與社會穩定。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重考驗。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僅4.8%,遠低於預期;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0.3%,商品房銷售面積創歷史新低;人口老齡化加速,2024年出生人口不足900萬。10月15日起,2026年度公務員考試報名啟動,擬招3.81萬人,年齡上限放寬至38歲(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出生),應屆碩博至43歲。這與20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相呼應:男職工從60歲延遲至63歲,女職工從55歲至58歲,每四個月延遲一個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此舉旨在配合延遲退休,提供彈性選擇,但也暴露了勞動力人口銳減的現實。付鵬解讀,此為「無奈之舉」,並非針對中年人的實質照顧,而是人口結構倒逼的結果。
80-95後-「最慘買房人」
付鵬詳析,在房地產市場崩盤中,80-95後被定位為「最不躺平,卻最慘」的買房群體。這些年輕人受傳統教育影響,努力工作攢錢買房,卻在房價巔峰「上車」,結果財富「歸零」。2020-2022年是房價歷史高點,這三年購房家庭近5000萬,多為首次購房者。2018-2021年銷售面積年均17億平方米,相當於1700萬套房;如今房價跌回2015-2016年水平,一線城市下跌8.5%,二三線超15%。付鵬舉例:1990年生人,工作8年攢90萬首付買300萬元房,如今資不抵債。
付鵬指出,這代人趕上週期轉折,前購房者享紅利,後者成本低,但高位入市疊加疫情、經濟下行,房價斷崖。老百姓「追漲殺跌」加劇問題,2022-2024年銷售面積逐降至9.8億平方米。中國中產多靠房產槓桿致富,槓桿率從2008年18%升至2024年62%。如今泡沫破滅,中產「一夜翻篇」。2015年本該出清庫存,但「去庫存」刺激房價上漲,庫存更多,出清需一代人填坑。付鵬反問刺激無效,引用日本經驗,中國不會更樂觀。
人口是核心,房地產靠流入與槓桿,但生育率低(2024年6.3‰)。韓國、日本房價高致生育低,中國同。付鵬建議只碰核心城市房產。同時,全球化逆轉也加劇,中美貿易戰脫鉤,產能過剩,年輕人低慾望,即不婚不育、不消費。中產消費終結,經濟內卷,三低時代來臨。
張維迎批判體制:中國經濟恐「死路一條」
北大教授張維迎則直擊體制,過去增長靠套利,現空間縮小,須創新。但體制適合套利,不利創新。套利利用價差,改革開放初期資源短缺、外資技術引進、生產邊界外移。但如今容易模仿已盡,高端依賴進口。中國自稱「引擎」,卻歸咎外資,邏輯矛盾。創新需穩定預期:自由、私有產權、法治。但現問題頻發:隨意關閉民營企業,產權缺失。
金融體制缺陷,國有銀行主導,債權融資適合套利,不及股權融資的創新。張維迎列出以下五點:
1.銀行模式:低風險,支持微創,不及顛覆式。美國股票市場主導創新領先。
2.國企主導:無積極性,高儲蓄未投本土如BAT。
3.私人投資管制:審批阻礙新技術。鋼鐵例:新技術讓中小企業成本低,若設門檻難現。
4.政府基金:2.18萬億易腐敗、低效。
5.宏觀調控:信貸擴張延緩創新,2009「家電下鄉」延家電更新5年。
呼籲民營化、自由化,維持4-5%增長,否則陷泥潭。
就業困境的「重磅信號」:公務員年齡放寬與年輕人「越來越難」的現實
最新政策信號放大人口與就業危機。付鵬解讀,考公年齡放寬至38歲(碩博43歲)是為延遲退休配套,勞動力人口2013-2023年年均減500-600萬,2023年減1000萬,平均年齡近39歲,中位數超40歲。35歲危機推遲到38歲,給卡齡者希望,但非實質政策。私企難跟進:企業追利潤,青睞年輕人(低薪、聽話),中年負擔重。經濟下行,老闆寧外包、用AI,不招中年。
付鵬建議年輕人適應現狀,就業難並非「找不到」,而是「匹配難」。家境普通者做臨時工(如8000-9000萬外賣快遞員中大學生),非失業。家境好者空窗稱失業。他建議,第一份工作不決定一切,多試錯、擴展社交,5-6年便知自己所長。研究生競爭激烈,學位雖是敲門磚,但磚多門少(2024畢業生1076萬,學歷貶值)。同時,海外回流加劇。老闆也難,經濟差大環境下「老闆自己都要失業」。
他還表示,年輕人當全職兒女或孫輩可過渡,但別懈怠,普通家庭父母先焦慮,留技長勝過留財。他勸年輕人不要頹廢,利用真空期自養,也不要脫離社會,多實習社交;大學期間勿浪費時間,自主學習、社團對外銜接;選專業非絕對因素,有時是由時代決定(如高考恢復時稀缺),父母也別干預。選城市時慎重,一線城市機會多但難度大,別留後路,高不成低不就難受;幫助年輕人傳承技能,形成良性循環。
多重危機交織 構成中國經濟「完美風暴」
經濟觀察家付鵬與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的分析揭示了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深層危機。
付鵬指出,80-95後群體因房地產市場崩盤成為「最慘買房人」,他們的財富縮水不僅源於房價暴跌,更與體制未能有效激發創新、導致個人收入長期停滯密切相關。與此同時,人口紅利的快速消退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市場的嚴峻挑戰,公務員考試年齡放寬至38歲(應屆碩博生至43歲)看似為中年人提供了緩衝,卻從側面暴露了勞動力人口急劇減少的結構性問題。在逆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產能過剩的內卷困境,企業試圖開拓海外市場卻困難重重。儘管創新被視為經濟突圍的關鍵路徑,但現行體制的諸多限制——從國有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到對私人投資的過度管制——嚴重阻礙了創新活力的釋放。中國社會正逐步陷入一種典型的K型分化格局: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富者愈富,而普通民眾則陷入貧困循環,社會階層流動性顯著下降。這種多重危機交織,構成了中國經濟的「完美風暴」,威脅著中產階層與年輕一代的未來。
在投資領域,付鵬強烈推薦投資於「現金奶牛」類資產,即那些在經濟波動中仍能提供穩定高股息回報的行業,如能源、醫藥和金融。這些行業因其剛需屬性和低波動性,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一定的安全邊際。張維迎則從更宏觀的視角出發,主張大力發展股權融資機制,減少政府對私人資本的干預,以支持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從依賴套利轉向可持續的創新驅動模式。
前路在何方?
就業市場的困境進一步放大了年輕人的焦慮情緒。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突破1076萬,學歷貶值現象愈發嚴重,00後群體面臨的就業挑戰甚至超過90後。部分年輕人選擇成為「全職兒女」或「全職孫輩」,在家庭支持下暫時緩解就業壓力,但付鵬警告,這種過渡狀態不可長期持續,尤其是對普通家庭而言,父母的焦慮往往先於子女——他們擔憂的不僅是短期生計,更是子女未來的自立能力。他建議年輕人調整心態,抓住每一個與社會接軌的機會,通過實習、社團活動和自主學習積累技能,切勿脫離社會,否則回歸職場的難度將成倍增加。公務員考試年齡放寬雖為35歲危機提供了三年緩衝,但私營企業因利潤驅動難以跟進,中年人仍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人口老齡化推高了養老負擔,2024年出生人口不足900萬,青年失業率超15%。延遲退休政策(男至63歲,女至58歲)雖允許彈性提前退休(繳費滿最低年限可提前3年),但需自願選擇,難以從根本上緩解勞動力短缺。
專家們呼籲採取多維度改革以應對危機。首先,必須保障私有產權和法治環境,為創新提供穩定的長期預期;其次,金融體系需從國有銀行主導轉向股票市場主導,放鬆對私人投資的管制,鼓勵股權融資以支持顛覆式創新;另外,人口政策需從象徵性獎勵轉向實質性措施,如降低房價、提高教育和醫療福利、促進生育意願,而非簡單頒發獎章。就業指導方面,年輕人應正視時代侷限,摒棄抱怨情緒,通過主動學習和社交擴展職業機會;父母與長輩則應傳承技能,避免資源壟斷,促進社會資源向年輕一代流動,形成良性循環。體制改革是破解困局的核心:從依賴套利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創新驅動,需以自由化、民營化為基石。若忽視這些問題,中國可能步日本後塵,用一代人時間消化房地產泡沫和經濟低迷的後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