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美國伊利諾伊州德懷特市工作人員正將大豆裝載至卡車,準備運往糧倉進行銷售。(圖片來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高芸編譯/綜合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週四(10月30日)表示,中國已同意在本季(截至明年1月)購買1200萬噸美國大豆,較上一季的2250萬噸有所回落。此前,由於持續數月的關稅爭端,中國曾暫停對美國大豆的採購。
貝森特表示,作為與北京達成的更大貿易協議的一部分,中國還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每年採購2500萬噸美國大豆。
他在福克斯商業頻道《早安瑪麗亞》(Mornings with Maria)節目中表示,美國大豆農民過去被用作政治籌碼,「現在這已經結束」,預計他們將在未來幾年「重新繁榮」。
貝森特補充說,東南亞其他國家同意額外購買1900萬噸美國大豆,但未說明時間框架及具體國家。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貿易數據,除中國外的亞洲進口國近年來每年自美國進口大豆約為800萬至1000萬噸。
市場反應
路透社報導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最活躍大豆合約在消息公布後由跌轉升,收漲1.2%,報每蒲式耳11.06美元,創15個月來收盤新高。
扎納農產對沖公司(Zaner Ag Hedge)首席市場策略師泰德.賽弗裡德(Ted Seifried)表示,這些採購數字「並非無法實現」,但也不意味著美國大豆出口項目會因此擴張。
在經歷此前貿易戰導致出口受挫後,美國農業團體對協議表示歡迎。
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肯塔基州農民凱勒布.拉格蘭德(Caleb Ragland)稱,此舉有助於重建穩定、長期的貿易關係,給農戶及後代帶來實質成果。
美國農場局聯合會(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主席齊皮.杜瓦爾(Zippy Duvall)表示,擴大市場、恢復中國採購,將為艱難支撐的農民提供更多確定性。
為什麼大豆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籌碼
據彭博社報導,大豆一直是中美貿易戰的焦點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在新一季收成中,這個東亞國家幾乎避開了美國大豆。
大豆在中國食品體系中居於關鍵地位,進口大豆大多被壓榨為豆粕,用作豬(中國肉類供應的主力)及其他家畜的飼料;荳油也廣泛用於食用與食品加工。美國種植者通常是中國的第二大大豆供應方,去年佔中國進口量約五分之一。中國借這一貿易關係作為更廣泛爭端中的「籌碼」,對川普(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鍵票倉(美國農民)形成壓力。
今年5月,中國在回應川普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後,停止購買美國大豆;自9月新銷售年度開啟後的近兩個月裡,中國並未為當季美國新豆訂購任何船貨。川普批評中國「只是出於‘談判’的目的而延遲採購」,稱此舉是「經濟上的敵對行為」。
這並非中國首次削減美國大豆進口。早在2018至2019年貿易戰期間,中國就曾採取同樣的措施,以對抗美國在川普第一任期內推出的關稅與限制措施。
這種壓力最終迫使川普政府簽署了所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Phase One deal)。協議規定,中國將購買數百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大豆),換取關稅減讓。川普後來指責其繼任者拜登總統未能充分執行該協議。
對美國農民與產業鏈的衝擊
影響顯著而廣泛。大豆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中國是最大買家。去年,美國農民出售的大豆中,面向中國的銷售額佔245億美元總額的一半以上。失去這一市場,意味著買家減少、價格走弱。
在美國中西部,隨著秋收推進,農場主看著糧倉逐漸爆滿。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警察告稱,化肥、種子、化學投入品成本攀升疊加豆價下行,利潤被嚴重擠壓。許多種植者選擇入庫待價,而非以深度虧損價格拋售。連鎖反應波及全行業:負責出口前週轉的糧庫、加工企業,以及跨州轉運大豆的鐵路系統,都受到放緩影響。
川普曾表示,其政府將用關稅收入向農民提供紓困。9月24日,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Brooke Rollins)稱未來幾週內會推出新援助方案,但美國政府關門令相關安排更趨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