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前都些徵兆,只是往往沒被察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腦中風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動脈硬化、血壓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尤其在寒冬季節裡,氣溫驟降,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縮緊張、血液黏稠度增高,這些血管彈性差、血壓不穩定的人,往往會經不起考驗,遽然發生腦出血或栓塞的意外,導致肢體麻痺、半身不遂,甚至因而死亡的悲劇。這不但是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的嚴重損失。
腦中風雖然可怕,並非無跡可循,只要平時多留意自身的狀況,提早治療,仍可擺脫其夢魘。茲就傳統中醫對腦中風的預防之道,說明如下:
這些人要提高警覺
一般是中、老年人,身體衰弱,經常有胸悶、頭暈、頭痛、頭皮發麻、眼花、記憶力減退、思緒突然中斷,手腳容易發麻,甚至有肌肉顫動、口角撮動、眼皮跳動等現象。若檢查發現血脂肪過高、血壓異常者,更需格外小心。另有一些人,整天伏案用腦,情緒緊張、身體肥胖、缺乏運動與休息者,也需特別注意。
注意中風前兆 配合中西醫檢查
中醫「望診」與「脈診」頗有價值。望診方面可發現,這類病人在中風前,往往面色黯滯,伸舌時舌頭偏向一側,舌下靜脈曲張,周圍有網狀或點狀魚卵形出血,舌色絳紅或有瘀點。脈診方面則可見,由於患者多有動脈硬化,寸口脈硬度較高;一般而言,脈管硬者血脂肪幾乎長年偏高,經防治後,寸口脈的硬度可有相應改善。
除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觀察外,並應積極配合現代醫學偵測,如血脂肪分析、心電圖、X光、超音波等檢查,以便及時治療。
保持血脈通暢 「活血化瘀」是關鍵
從傳統醫學觀點來看,腦中風與「痰瘀阻絡」有關。所謂「痰」,即病理性代謝產物,如血濁或高血脂的堆積;所謂「瘀」,即「血路不通」。痰瘀阻絡造成動脈硬化、血壓偏高者,常出現面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等「陽亢」現象。
針對痰瘀阻絡,中醫治則為化瘀通絡、豁痰瀉濁,如溫膽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方,藥材有澤瀉、膽南星、三七、丹參、桃仁、紅花、水蛭等。若陽亢明顯,則以滋水涵木、平肝潛陽並兼豁痰熄風為主,方如鎮肝熄風湯、滋水清肝飲、天麻鉤藤飲等,常用藥材有柴胡、白芍、生地、丹皮、夏枯草、石決明、牡蠣等,能改善血壓及神經症狀。
脂肪與雜質多的血液會影響血管彈性與血流順暢,不少中藥具降血脂功能,可改善循環,如澤瀉、山楂、何首烏、黑芝麻、草決明、黃精、茵陳等均被證實有效。
平日可將山楂加水煮後放冰糖當茶飲,能擴張血管、利尿、降膽固醇;山楂與何首烏同煮,兼具養血與通便效果;高血壓輕微者可用乾菊花泡茶,或加枸杞同煮;草決明亦有降壓與通便作用,可煮後涼飲,或配菊花、麥冬同服。使用中醫保健法前,宜諮詢醫師,確定是否符合個人體質。

清晨五、六點是中風高峰期,起床要慢、外出前先暖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養肝平壓安神 保暖防寒、穩情緒
情緒上不宜過度憂思悲恐,切忌暴怒,以防氣火上沖。不論腦力或體力勞動皆不宜過度,避免長時間持續工作。
俗話說:「寒冬中風多。」入冬氣溫驟降易誘發中風,故宜重視保暖防寒,切忌手足受凍。尤其清晨五、六點為中風發病率最高的「奪命時刻」,應添加衣物,有外出運動習慣者宜先進食、暖身後再出門。
中年以上者應節制性生活,防止房事過度傷腎陰,水不濟火而誘發中風。有高血壓者不宜睡棉花或鴨絨枕,以免醒來頭昏;可改睡內充綠豆或加野菊花、軟通草的枕頭,較為舒適。
飲食清淡有節 少油少鹽、護血管
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暴飲暴食與酗酒。可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紅豆、黃豆、玉米、紅蘿蔔、蘋果、梨子、綠葉蔬菜及糙米飯。
預防動脈硬化可多吃海苔、海帶、紫菜、干貝;茄子、芹菜、番茄能降血壓。
血壓高且痰多肥胖者宜多食海蜇皮、蓮藕、荸薺;若血壓高又體虛頭昏者,則富含蛋白質且能軟化血管的海參、干貝、淡菜較為合適。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