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不禁落淚的是,黃百韜的最後命令是:「彈盡,部隊不可再退。我自裁以謝國家。」(圖片來源:合成圖 看中國)
徐蚌會戰(陸稱:淮海戰役)常被稱為國共內戰三大會戰中最「詭異」的一場。詭異之處不在戰術,而在於共軍怎麼能預知國軍每一支援兵團的方向?為何黃百韜還未起動就被三面合圍?邱清泉本具最高機動力,卻一路被提前堵死?
共軍為何能精準判斷國軍指揮層的心理?
這些疑點,直到戰後吳石案曝光、再對照《粟裕回憶錄》中多處敏感文字,才串成完整圖像——國軍最高層「正在想什麼、準備怎麼打」,共軍早已知悉。原來淮海戰役不是戰輸,是「被算計」輸;不是兵力不足,而是情報外洩。而這條情報線,就落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
《粟裕回憶錄》最具爆炸性的暗示有:「我軍得到可靠來源,已掌握敵人兵團行動計畫」。此外,在描述圍殲黃百韜兵團時,有一段常被忽略的文字是這樣寫道:「我們已從可靠渠道得悉敵東線各兵團的增援路線和出發時間,因而能提前部署主力,將黃兵團包圍於碾莊。」
再對照國民政府戰史資料:「東線兵團增援路線」、「出發時間」屬絕對機密,只能在參謀本部、徐州剿總層級流轉。能知悉此等情資的人不超過20人,而吳石正名列其中。
粟裕緊接著又寫「敵人內部判斷我們不會在此方向投入主力,因此行動遲疑。」換言之,共軍甚至知道國軍內部「如何判斷共軍意圖」——這已非單純情報,而是戰略層級思維也被掌握。《粟裕回憶錄》這兩段文字,就是中共對吳石的「隱性致敬」。

淮海戰役聯合前委,左起:蘇武、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提前包圍的「孤軍」黃百韜 淮海戰局崩潰點
黃百韜兵團原本不該成為包圍焦點根據國軍《淮海戰役檔案》記載,黃百韜第七兵團雖駐於碾莊,但依原定計畫應可先向徐州西北移動或與邱清泉形成東西夾擊,再退守海州港口一線,這些選項都能避免被單獨殲滅。但共軍卻提前在碾莊周邊布置三面合圍,彷彿「知道黃百韜一定會停在那裡」。
粟裕自己寫:「黃百韜不走,我軍即得機會。」問題是——共軍為何確定黃百韜不會轉移?關鍵原因在於共軍掌握了國軍高層對黃兵團的「錯誤估計」。
蔣介石、杜聿明原以為碾莊有鐵路可作補給,不會立即危急,因此無敵意識。而中共正是因為掌握了這種「錯判」,才敢大膽布陣。
讓人不禁落淚的是,黃百韜的最後命令:「彈盡,部隊不可再退。我自裁以謝國家。」黃百韜死前還留下一句軍令:「我軍不應成為徐蚌戰局之羞,我以死謝天謝地。」他知道自己兵團之死,是整個淮海戰局的崩潰點。也知道自己被迫守在此地,是因為敵軍提早知道了他的位置、計畫與援軍時間。這不是單純的戰術失誤,而是人被「提前算死」。可以說,黃百韜並非是戰術失敗,而是死於中共滲透下的軍政破口。

邱清泉行軍時激動的說:「共軍怎麼會知道我走這條路?」(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
國軍最強機動兵團被「逐點堵死」邱清泉殉國
邱清泉第12兵團是國軍最能打、行軍最快的部隊,一般共軍是忌憚的。但在淮海戰役中,粟裕卻指示要以精銳部隊:封鎖雙溝、瓦解邱兵團的補給線,以地雷、反伏擊點封死其行軍走廊。這一系列部署,是必須在邱兵團尚未出動前就完成的。
粟裕說得非常清楚:「邱清泉急於救黃百韜,此為我軍事先掌握的情況。」也就是說——共軍知道邱兵團「會急於救黃百韜」。
邱清泉行軍時激動的說:「共軍怎麼會知道我走這條路?」這句話後被多名生還軍官回憶引用。原因只有一個:邱清泉的一舉一動,在共軍掌控中。原來邱兵團的增援路線也被提前掌握
在陳官莊被完全包圍後,邱清泉彈盡糧絕,將士餓到吃馬皮、吃草根。最後他說:「吾兵盡,吾職盡。」並跳入枯井自殺殉國。顯然,邱清泉不是被共軍打死,是被中共掌控情報後導向的戰局逼死的。

粟裕(左)回憶錄有多處文字披露最高情報內幕,堪比最具爆炸性的暗示。(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情報外洩未戰先敗 認清中共狡邪真面目
黃百韜與邱清泉之死並非偶然,只是「提前被寫好的劇本」:國軍不知道共軍知道什麼,共軍卻完全知道國軍會這麼做,也因為雙方掌握度不同,造成戰局如同「單方透明」,可以說淮海戰役不是戰術之敗,而是情報外洩下的獵殺。這種戰局不是互相對峙,而是國軍被放在透明玻璃盒裡,被敵人逐一解體。
然而,直到退守臺灣才發現原來吳石,身為國軍最高階將領卻是「決策層情報」的洩露者。吳石案在1950年審判時,被定義為:洩露中央最高層的「兵團部署」、洩露徐州剿總的「救援計畫」、洩露國軍對共軍的戰略誤判,並洩露空運、糧秣、補給能力,還洩露了蔣中正(陸稱:蔣介石)、杜聿明、劉峙三人之決策分歧。這些完全不是普通情報,而是左右整個戰役節奏的核心信息。
粟裕能在《回憶錄》中描述有:敵軍判斷、敵軍心理、敵軍誤判、敵軍行軍節點、敵軍援軍時間。當然這只有參謀次長層級才能提供到這種深度的機密情報。
淮海戰役中被殲之國軍不是敗於兵少,而是敗於共軍對其行動了如指掌。淮海戰役中被殲的十餘個軍,合計約17萬人(東線與中路主力),其中大多數死亡集中在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以及李彌、黃維等援軍的尾追部隊。不是死於戰術差,而是增援路線被提前封死、兵團被提前包圍、指揮心理被提前預判、空運與補給被提前設伏,國軍每一步都在共軍預計之內。
如果把所有線索放在一起,可以發現唯有吳石能掌握國軍最高層情報,共軍如何能提前掌握黃百韜、邱清泉行動,粟裕這樣承認:從可靠渠道獲得敵軍部署與出動時間,因此國軍每一個行軍節點都被堵死,17萬人也被殲滅、兩位名將殉國,徐州、華東全線崩潰,國民政府全面潰敗。
當然,回到當時的情境,國民黨內、國民政府內的共諜絕對不只有吳石一人,但結合國民政府史料和《粟裕回憶錄》留下的歷史證詞,可以勾勒出:吳石洩密使國軍主力成為透明標靶,因此淮海戰局才會從第一天開戰時就已注定敗亡。而今人如不能汲取歷史教訓,認清中共狡詐的真面目並有所應對,亞洲燈塔——民主自由的臺灣何以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