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北京,人們在農歷大年初一到雍和宮燒香祈福。(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窮問富,富問路,有富有路問劫數」,說的是,去寺廟的眾人燒香,皆有所求。窮人求財,富人問有什麼更好的發財之道,有了富貴又有了前途的呢?他不放心了,問問這些財能不能保住呀?他還要問劫數。
可是不管你翻開哪一本經書,聖者句句都在勸我們要放下。什麼意思呢?
在濟南的興國禪寺,有一副石刻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這就點破了千百年來無數人走進寺廟大門時的矛盾之處,帶著滿腹心事而來,卻往往忘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一、人拜的究竟是什麼?
偶然看到臉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說起來也怪,大部分人到寺院,拜的都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慾望。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想要留住,這都是慾望在作祟。」
做生意的人,每年初一十五都要去寺裡燒香,求財神保佑生意興隆。可你要問他佛經裡講了什麼,他一概不知。他去寺廟,不過是把菩薩當成了能幫他發財的「關係戶」。
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執念」。儒家講「克己復禮」,道家說「無為而治」,佛家談「四大皆空」,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人生的痛苦,多半源於過度的執著。可話說回來,誰又能真正做到不執著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吃飯穿衣、養家餬口,怎麼可能對什麼都不在乎?
其實老祖宗們也明白這一點。《道德經》裡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你看,老子並沒有說不能看、不能聽、不能吃、不能玩,他說的是「過度」會讓人迷失。就像今天我們在寺廟裡看到的景象——香客們虔誠跪拜,口中唸唸有詞,心中所求無非是陞官發財、兒女成才、家宅平安。這些願望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把它們當成了人生的全部,以為只要達到了這些目標,就能幸福美滿。
二、是因果?還是交易?
可問題是,真有那麼簡單嗎?很多人把因果理解成了一種交易關係:我捐香火錢,菩薩就得保佑我;我做了好事,老天就該給我好報。這種想法,恰恰是對因果最大的誤解。
以前有個老太太,一輩子吃齋念佛,可晚年卻得了重病,在床上躺了好幾年才走。有人就說:「你看,她信了一輩子佛,還不是沒得好報?」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其實是把因果看得太膚淺了。傳統文化中的因果觀,從來不是「今天燒香、明天發財」這麼直白。
《周易》裡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注意這個「積「字,它說的是積累、是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農民種田,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穫,中間還要經歷澆水、施肥、除草,遇上旱澇還可能顆粒無收。人生的因果也是這樣,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網。你今天種下的因,可能要很久以後才看到果;你今天遭遇的果,可能是許多年前種下的因。
說到這兒,我想起小時候聽外婆講的一個故事。村裡有個人年輕時心狠手辣,占了不少別人的便宜,可一直活得風風光光。大家都說老天不長眼。結果到了他晚年,兒子不孝、孫子敗家,辛苦攢下的家產敗了個精光,他自己也落得個孤苦伶仃的下場。人們說,這就是報應,只是來得晚了些。
三、山還是那座山 心卻不同了
禪宗裡有個說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個階段,說的正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在年輕時,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覺得世界很簡單,不是黑就是白。等到經歷多了,開始懷疑一切,覺得沒有什麼是表面看上去那樣的,這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後來,經歷過大風大浪,看透了人情冷暖,反而覺得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只是自己的心境不同了。
我一個大學同學,畢業後進了大公司,每天加班到深夜,週末也不得閒,年紀輕輕就禿了頂。有次聊天,他跟我感慨:「以前覺得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出人頭地,現在才發現,這麼拚命到底圖什麼?」我說:「那你為什麼不換個活法?」他苦笑:「說得容易,房貸車貸孩子學費,哪樣不要錢?」
其實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狀態。明明知道這樣活著很累,卻放不下那些追求。為什麼?因為我們還停留在「黑於白」的階段,總覺得得到了某樣東西,人生就會不一樣。殊不知,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心態。
《六祖壇經》裡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的,原本就具足一切。只是被外在的慾望矇蔽了,才會覺得這也缺、那也少,需要不停地向外求。「山是山,海是海,只有自己最精彩」,山和海從來沒變過,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四、累還是不累 其實是個選擇
有句話說得好: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慾望太多。這話聽著有點像雞湯,但細想想,確實是這麼回事。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有什麼煩惱?餓了就哭,吃飽了就笑,困了就睡,醒了就玩。他不會擔心明天的股票會不會跌,不會焦慮孩子的成績夠不夠好,不會糾結別人怎麼看自己。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給自己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枷鎖。
這些枷鎖是誰給的?表面上看是社會、是環境,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選擇揹負的。你可以選擇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可以選擇不跟人攀比,可以選擇知足常樂,但大多數人選擇了相反的道路。為什麼?因為怕落後、怕被人瞧不起、怕被時代拋棄。
我有個開書店的老同學,前幾年電商衝擊實體店,他那小書店經營得很艱難。有人勸他關了算了,去找個輕鬆的工作。他想了很久,最後還是堅持開下去。他說:「這店雖然不賺什麼錢,但每天整理書、跟讀者聊天,我覺得心裡踏實。要是為了多賺點錢去做不喜歡的事,那才是真的累。」
儒家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不為外物所累,做事憑良心,待人以誠心。小人之所以憂愁,是因為心裡裝著太多算計,總想著怎麼占便宜、怎麼討好上司、怎麼壓過別人。這樣活著,能不累嗎?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惠子嫌一棵大樹沒用,樹幹臃腫彎曲,木匠看了都搖頭。莊子說,你為什麼不把它種在空曠的地方,在樹下乘涼休息呢?它不會被砍伐,也不會有災禍,因為它「無用」。這故事聽著有點玄,但道理很實在:你覺得累,往往是因為太想證明自己了。
五、看淡與放下

看透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得意時別太張狂,失意時也要淡然。(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浮雲;煩惱無數,想開就是晴天。這話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但歷史上還真有這樣的人。
蘇東坡一輩子被貶了好幾次,從京城到黃州、到惠州、到儋州,越貶越遠。換了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了。可他呢?在黃州吃不起羊肉,就研究怎麼做紅燒肉;在惠州沒有好荔枝,就寫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到了海南那個荒涼的地方,還能寫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就是真正的「放下」。不是說他不在乎,而是他看透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得意時別太張狂,失意時也要淡然處之。有什麼了不起的?反正日子還得過,與其愁眉苦臉,不如找點樂子。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那我們去寺廟到底該求什麼?其實,我們去寺廟的真正意義,不該是去求名利,而是靜心、修心、觀自在。什麼叫「觀自在」?就是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看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什麼、要什麼、怕什麼。
為什麼焦慮?為什麼憤怒?為什麼貪婪?為什麼恐懼?這些情緒從哪兒來,又該怎麼辦?只有認真觀察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傳統文化中的因果觀念,歸根結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你種下什麼因,就收穫什麼果,這道理不僅適用於行為,更適用於心念。你心裡充滿怨恨,看到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你心裡充滿感恩,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同樣一片風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差別就在這兒。
所以下次再去寺廟的時候,不妨少求點兒外在的東西,多問問自己的內心。當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再執著於眼前的得失,不會再被外在的誘惑迷惑。那時候會發現,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而是內心的寧靜和自在。這才是我們的祖先通過因果觀念,想要傳給後代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