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現役護衛艦「漣」9月25日首次通過(圖片來源: 免費圖片 日本防衛省)
很多人以為,日本之所以把臺灣安全視為「國家生死線」,是因為政治正確、意識形態或美國壓力。甚至有人說:「日本能源運輸哪有那麼依賴臺灣海峽?太平洋那麼大,繞遠路不就行了嗎?」然而,真正的理由,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都更直接、更殘酷:因為日本的國運——字面意義上的國運都綁在臺灣旁邊的海上交通線上。
日本是資源貧乏島國 沒有任何退路
美國能靠頁岩油「自己打」,俄羅斯天生天然氣大國,哪怕地緣衝突爆發仍能撐住。但日本完全不行。日本沒有足夠的石油;沒有天然氣;沒有大量可開採的能源資源,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工業引擎靠什麼?靠進口。
日本的原油93%來自中東。而所有這些能源,必須靠一艘艘超大型油輪送來。
中東–日本的生命航線:臺灣是絕對關鍵節點:從中東開到日本的油輪有兩種選擇:穿過馬六甲海峽→南海→臺灣海峽;穿過馬六甲→南海→巴士海峽(繞臺灣南端),這兩條路,不管哪一條,都位於臺灣周邊海域的控制範圍內。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多年列出的全球最重要石油航線,日本與韓國進口能源的將近90%必須經過這片水域。也就是說:臺灣周邊海域是日本的能源氣管,掐住這裡,就等於掐住日本的國運。
為什麼不能「繞遠路」?因為日本經不起那種代價
有人說可以繞到更外面的太平洋去,可是你必須知道:航行時間延長;保險費暴漲;風險係數提高;油價和電價全面飆升。這不是多付幾塊錢的問題,而是整個日本的生活成本、企業生存、產業競爭力會全面崩盤。
所以,日本防衛白皮書從昭和到令和,從來都寫得很清楚:確保SLOC(海上交通線安全)是日本的國家命脈。而這條命脈——就在臺灣家門口。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億多日本人的飯碗:如果台海戰爭爆發,對日本意味著什麼?90%的能源被切斷;日本的發電量將崩潰;工廠停工、交通癱瘓、生活全面受影響;國家經濟進入戰時狀態;美日同盟將被迫立即介入
換句話講:臺灣倒下,首先窒息的不是臺灣,是日本。這不是情感問題,是冷冰冰的地緣政治現實。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國運宣告」 把曖昧的事講明白了
日本首相公開宣告:日本可能為保護臺灣而開戰。這並不是軍國主義復活,而是一個成熟民主國家的理性判斷:臺灣是前線,日本是後方,台海安全動搖,日本國運即刻動搖。
高市早苗更進一步,外交上給習近平面子,但實質上完全不退:在APEC場邊會見習近平時說「遵守中日聯合聲明」;轉頭就在社交媒體公開稱呼臺灣代表為「總統府資政」;等於當面告訴北京:「我外交上禮貌,但實質上你別想我退一寸」。
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把幾十年來「心照不宣」的美日臺合作,明牌宣布。
為什麼日本要如此強硬?因為這不是美國叫他做的,而是他非做不可:很多人以為日本是在聽命於美國,但其實日本的算盤是:如果臺灣被中共控制→日本能源生命線被掐住;中共軍事擴張至宮古、與那國海域,那麼日本南部防線被突破;日本將失去海上運輸自主、安全自主、甚至外交自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若袖手旁觀,那就等於:把自己的生存權交到中共手上。
日本不接受,也不能接受。
從國運到價值日本已不再是「和平憲法束手縛腳」的國家
日本的轉變這幾年非常明顯:自衛隊全方位升級;反擊能力大幅提升;軍費佔GDP逐年加碼;結盟網路擴大(美、臺、澳、菲、印度);對中政策從「合作」走向「全面防範」。高市早苗甚至提出: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能自衛、能防衛盟友。這不是嘴硬,而是生存需要。
就像川普說:「我不是為我自己好,我是為美國好。」高市也是:「我不是為政治,我是為日本的未來。」所以,日本才會反覆強調:「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不是因為同情,不是因為政治,而是因為日本不能不管。當全球都在看中共是否對臺動武時,日本看的不是臺灣,而是自己的國運。
臺灣若失守,日本的能源生命線、美日同盟的前沿、乃至自身國家安全,都會瞬間坍塌。這就是日本為什麼和臺灣安危「深度綁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