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古语看似古板,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图片来源:手绘插画)
琳达最近常常失眠。
身为一位35岁的职场妈妈,她每天在不同的身分中切换:早上是温柔母亲,白天是干练主管,下班后是孝顺女儿,回到家还要变成能干媳妇与贴心妻子。
可她越努力扮演这些角色,心里却越觉得空虚。她常常在夜里对着镜子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有一天,她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浮生若梦》。剧情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战乱中寻找失散的孩子,悲苦动人,催人泪下。琳达看着萤幕上那位女主角痛哭的模样,自己竟也泪流不止。
她明知道那是演戏,却还是动了真情。那一刻,她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人生也只是在演一出戏?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男人是儿子、丈夫、父亲、同事;女人是女儿、妻子、母亲、员工。
但问题是——我们太容易把角色当成了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在角色中受到挫折时,痛苦就加倍。比如当妻子的琳达,总是从“丈夫应该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婚姻,当对方不如预期,她就陷入怨恨,觉得自己嫁错人。
我们往往不是在责怪现实中的人,而是在责怪他没活成我们心中理想角色的模样。
当我们对伴侣、父母、子女、朋友感到不满时,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不是他们真的犯了什么错,而是他们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脚本演出。
我们希望父亲是温柔沉稳的避风港,当他暴躁无情时,我们受伤;我们希望丈夫是体贴温柔的守护者,当他冷漠粗心时,我们委屈;我们希望妻子是知性包容的灵魂伴侣,当她焦虑多疑时,我们失望。
但问题是——那个“应该怎样的样子”,其实从来只存在于我们的想像里。我们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理想中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而当现实中那个人走出角色、不再配合剧本时,戏就散了,心也碎了。很多婚姻的不幸,其实不是“错的人”造成的,而是错的角色投射与期待。当妻子忘了她的本分是尊重与同行,而不是掌控与评判;当丈夫忘了他的本分是承担与沟通,而不是逃避与压抑;当母亲把自己活成了孩子的影子,当女儿总想取悦父母的期待……
角色一旦混乱,人生就会变形。
就像琳达的婚姻一样,在疫情后出现危机。丈夫失业,脾气暴躁;孩子学业退步,让她焦头烂额;婆婆常有微词,让她心生委屈。
她一边在职场强颜欢笑,一边在家庭里备受挫败,最后她崩溃地说:“我什么都做了,为什么你们一个个都不满意?”
朋友的一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你不是他们的全部,你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角色。而你,首先是你自己。”
这句话如一道光,划破她内心的混沌。她明白了:她不需要代替丈夫负起全家重担,也不必去改变一个脾气古怪的婆婆,更无须为孩子的情绪全盘承担。
她只需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所有人的角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古语看似古板,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当我们分不清“角色”与“自我”,人生就会失衡。比如妻子总是站在“丈夫”的位置思考问题,结果不是埋怨对方无能,就是苦撑内伤,最后陷入崩溃与离婚。
父亲可能没扮演好父亲的角色,那是他的功课,不应该变成你一辈子的愤怒来源。丈夫不够体贴,或许是他还没学会如何当一个成熟的男人,而不是你该去拯救或重塑的对象。
这个时代,家庭破裂太多,婚姻关系脆弱如纸。
但婚姻真的走不下去吗?还是我们太执着于一个“理想角色”,以至于对现实中的人不断失望?
也许,我们都该学会:在角色中保持清醒,在关系中守住自我。
你是妻子,但你不只是妻子。
你是母亲,但你不该为孩子的人生负全责。
你是女儿,但你不是父母情绪的容器。
你可以扮演,但别迷失。
那天深夜,琳达传了一条讯息给丈夫:“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愿意学着演好我的角色,不再要求你改变。我也希望你能开始为你自己的角色负责。”
丈夫久久没有回,过了半个小时,他发来简短一句:“我们一起学。”
那一刻,她眼眶泛红,但这不是因为角色的悲伤,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不再演错剧。
人生如戏,戏终会散。
但人,还会活下去。
如果你愿意放下角色的枷锁,也许会发现——你不是角色,你是你自己。
也许我们学会放下对角色的投射,才看得见对方真正的模样。
如果我们总是拿“理想父亲”“理想丈夫”“理想孩子”来衡量眼前的人,就注定会失望,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活在别人写好的剧本里。
我们该问的不是“他为什么不像我想的那样”,而是“我是否愿意接纳真实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