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的清零式终结(图)

作者:刘哲廷 发表:2025-07-09 08: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港
2024年7月1日,香港维多利亚港迎来香港回归中国27周年,警方在维港巡逻。(图片来源: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7月9日讯】他们一个一个消失。不是被枪决、不是被秘密关押、不是像冷战时期的匈牙利异议者那样在夜里被拖走,而是在阳光底下、在按部就班的法律框架里,被一套语言、一种制度,名正言顺地“清零”。今年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香港社会民主连线宣布解散,结束长达十九年的政治生命。一切如同一场审慎又不露痕迹的净空作业,手术刀锋利而干净,血几乎不流。

这不是一场意外,也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工程。

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落地,香港进入新纪元。不是迈向未来的纪元,而是往过去回溯的纪元--向一种无民主传统、无制度制衡、无政治宽容的政体回归。社会民主连线的解散,让这段历程画上不会有结局的句点。因为解散的不是一个政党,而是一整套价值体系,一个曾经相信可以在中国统治下维持不同意见、容纳抗争与妥协的幻象。

语言的死亡与制度的丧礼

“清零”是一个充满技术感的词汇,在防疫期间,它代表病毒的彻底清除;而在政治语境里,它是一种更彻底的删除,是将异议从存在的可能性本身移除。在中国治理的术语中,“零容忍”是对“不稳定因素”的回应,是对制度不服从者的终极威胁。“港区国安法”不仅带来法律层面的惩罚,也塑造了语言的惧意,将“自由”、“抗争”、“选举”、“普选”等词汇慢慢变成过时或危险的代名词。

香港人开始知道,说错话不只会失业,更可能失去自由;组织政党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风险。这场变化来得悄然,却是计算过的--不是一刀劈下,而是一页一页翻过,直到人们发现,书已经写完,他们的名字不在其中。

社民连:一种理想的告别式

社会民主连线不是香港最大的政党,却是一个最难被驯化的政党。它代表街头政治、社会运动、底层抗争的精神。它从未想做主流,也从未想迎合权力。它的存在,是一种持续的叛逆,一种制度内部的噪声。也正因如此,它成为最后一批被“处理”的对象。当其他政党选择转型、沉默或自保时,社民连仍站在街头举牌、在法院外声援政治犯、在议会被赶出场。它的存在像一根刺,提醒香港这个城市曾经是活的,曾经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梦。

如今,这根刺被拔除。

主席陈宝莹说:“这是没办法之下的唯一选择。”她无需解释太多,所有人都懂:国安法不需要用力,它的力量来自于“看不见”。不需审判、不需声讨,它让每个人自己评估风险,自行沉默。于是,社民连告别的,不只是组织形式,而是一整种政治伦理--相信能为社会发声,相信政治是参与,不只是服从。

泛民的黄昏与中港未来

从2019年“反送中”运动高潮,到2020年国安法上路,再到2021年香港立法会“完善选举制度”彻底铲除反对派席次,短短几年,香港完成了“软性政变”。这不是由坦克开进立法会完成的改变,而是由一份法律、几起起诉、几次选举改革,稳稳定定地“清零”整个泛民政治生态系。从香港众志、民主动力、民阵、支联会、到今天的社民连,这一串串解散名单,是时代的哀歌,是信仰的坟场。

而这一切,不会有纪念日。也不会有铜像。只有一个个空洞的党部、一张张过时的选举海报、几段渐渐消失的纪录片片段。这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中断。

转型的幻觉与终结的现实

北京政府及其在港代理人会说:这是必要的稳定,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是要让香港“去政治化”以聚焦经济。但一个无法自由辩论的城市,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当每个人说话都要先确认“这是否安全”,这样的社会已不再是开放的公共空间,而是训练有素的剧场,每句台词都在监督下排练完成。

许多人以为,香港的转型会带来“更中国化的香港”;但事实是,它带来的是“无香港的中国”。那个具有历史厚度、市民意识、法治传统、新闻自由的香港,在这场政治工程中,被一层层剥离,剩下的只是空壳--仍有高楼、仍有金融活动、仍有消费能力,但再无公共论述的广场,再无对制度的想像力。

为何我们仍然要记得?

有些人会说,既然香港已无退路,那就应该接受现实,与新的政治秩序共处。这种说法听起来理性,但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背叛。忘记社民连,不会让香港更稳定;遗忘民主党,不会让中国更强大。这些政党的存在与消失,不只是香港内部的问题,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华人世界如何理解政治、参与社会,以及如何面对权力的暴力与诱惑。

每一个在极权底下的社会,都需要记忆。记住那些不合时宜的名字,那些曾在困境中选择坚持的人,记住他们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不让我们习惯投降。社民连的解散,是历史的伤口,我们无法治愈,但我们能选择不让它结痂。

台湾的当下,是香港的前车

台湾人不该冷眼旁观。当香港的民主被逐步清零,台湾也正面临另一场政治想像的挑战反对党仿照中共治理模式,攻击制度、瘫痪国会、以“民意”之名行反民主之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治理学的输出。当中共不再只输出经济利益,而是输出统治逻辑时,台湾应该看清,那些在香港发生的“制度性死亡”,迟早会被某些人视为可复制的模板。

当立法院中有人可以无视程序与民意,任意否决预算、操弄舆论,当媒体不再追问真相而是制造声浪,我们正在悄悄地走向“港区式治理”。民主不是一个坐标,而是一种持续行动。今天我们悼念香港,不是为了哀悼一个地区的命运,而是为了警惕自己的未来。

总结:有些政党虽死犹生

社民连已解散,但它不会从历史中抹去。它代表一种难以被归类的政治,一种不肯让步的伦理,一种相信小人物也有发言权的固执信念。在这个世界日益服从权力、追求效率、排斥异议的年代,社民连的灭亡像一场静默的暴风雨,洗去一座城市曾经的灵魂。

也许几十年后,香港会再度开放;也许社民连的名字会在历史课本中出现。但不论未来如何,我们都要记住:曾经有人不愿妥协,即使知道输的机率极高。这样的人,这样的政党,不该只是新闻里一则逝去的纪录,而应是我们继续坚持的理由。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美国之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