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美国总统川普正式敲定并公布了针对全球近70国的“对等关税”政策,这项举措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也预示着全球贸易体系将面临新一波动荡。(图片来源:Pete Marovich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8月1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2025年7月底,美国总统川普正式敲定并公布了针对全球近70国的“对等关税”政策,这项举措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也预示着全球贸易体系将面临新一波动荡。本文将从政策内容、背后逻辑、对全球与美国本身的深远影响、主要国家反应与未来展望等多角度,全面解析这份至今最具争议性的全球关税新政。
川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内容与演变
川普政府向来对“不对等”的全球贸易体系深感不满,认为现有规则牺牲美国利益,长期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产业空洞化与就业机会流失。自2024年以来,川普一再强调必须“重设”全球贸易规则,实施能真正保护美国产业和工人利益的新体系。
2025年4月2日,川普首度提出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征收10%到50%不等的“基准关税”或“对等关税”,并称此举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政策一出,立刻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促使各国急忙与美方展开谈判。数日后,川普宣布暂缓执行90天,仅征收10%基准税率,争取时间进行谈判。
随着谈判进展,2025年7月31日,美国白宫终于公布最终版本的对等关税清单,针对近70国,税率范围从10%到41%不等,并自美东时间8月7日凌晨正式生效。
关税分级与适用国家
根据美国白宫与多家媒体整理,川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将各国分为三大类,根据其对美贸易顺差规模、是否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等条件,课以不同等级的税率:
-
贸易顺差较小或已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如欧盟、日本、英国、韩国、菲律宾、印尼、越南等,税率约为15%。这些国家因承诺增加美国能源、飞机等产品进口,并扩大美国农工产品市场准入,获得较低的税率优惠。
-
贸易顺差较大且未达成协议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瑞士、南非等,税率则在19%到39%之间。例如,泰国税率从36%降至19%,马来西亚24%降至19%,台湾32%降至20%。
-
贸易顺差特别大或特殊情况国家:如叙利亚41%、老挝与缅甸40%。这些国家多为美国认定的高风险国家或“转运”热点。
-
未入列国家:一律课征10%基本税率。
洗产地(转运)关税——针对中国规避的新利器
在新政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洗产地”或“转运”商品将加征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美方明确指向中国,指出中国企业常将商品运往第三国(如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稍做加工或重新包装,再出口美国以规避对中国本身的高关税。此举将由美国海关严格审查,一经认定即课以重税。
然而,关于如何判定“原产地”的具体细则与执行标准,迄今美国仍未完全公开,导致多国政府与企业对自身商品是否会被当作“洗产地”仍然“雾煞煞”——这也为今后数月的贸易争端埋下诸多不确定性。
川普的盘算:重振美国制造与选举考量
川普政府宣称,对等关税旨在降低美国对外国商品的依赖,刺激国内制造业与就业机会,同时修补长期以来的巨额贸易赤字。这背后除了经济考量,亦有浓厚的政治盘算——借此强化川普在蓝领、中西部乃至核心选民群的支持度。
但此举势必带来副作用。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数据,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将从2.5%骤升至18.4%,一般家庭今年平均将多支出2400美元。鞋类、服装等民生必需品价格短期内预估涨幅分别高达40%、38%。美国失业率到2025年底将上升0.4个百分点,到2026年底更增至0.7个百分点,GDP成长率连两年下修0.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虽然政策力图让美国“重获尊严”,但消费者与部分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与选择困难。
如《华盛顿邮报》所言,全球经济一体化30余年来,美国许多消费性与工业品早已不再国内生产,若强行加税,消费者能否“买国货”实则存疑。短期内,反而是进口商品价格暴涨、供应链混乱、投资迟疑。
全球经贸秩序的震荡与主要国家动向
亚洲新兴国家:“喘口气”但“如履薄冰”
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国此次获得关税下调,暂时减轻压力。但由于这些国家许多出口商品高度依赖中国原料或零组件,未来“洗产地”条款一旦严格执行,恐怕难以幸免。泰国政府已明言,必须等待美国厘清细节再行因应。
越南、印尼、菲律宾虽与美国达成初步协议,获得较低税率,但仍远高于历史平均,且面临“原产地规则”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为规避美中贸易战将工厂迁往东南亚,但原料来源仍仰赖中国,未来供应链如何“断中”将成最大挑战。
瑞士、南非、叙利亚、老挝、缅甸等:高税率国的困境
这些国家或因政治敏感、或因转运热点,面临高达30%至41%的惩罚性关税,出口美国的商品竞争力将大幅削弱。以老挝为例,2024年美国自老挝进口额翻倍,主要因中国太阳能板厂绕道设厂,未来这类“套利”模式恐将被彻底封杀。
欧盟、日、英、韩等:以让步换税率
这些国家虽与美国达成初步协议,承诺扩大美国能源、飞机、农产的进口与投资,但也付出“非对称”代价。即便税率较低,仍远高于过去,意味未来欧美贸易摩擦不会完全消弭。
加拿大:影响相对有限
加拿大因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跨境与先前反制行动,被加征35%关税。但由于美墨加协议(USMCA)下94%的出口商品可豁免,实际影响有限,不过汽车、钢铝等重点产业仍受波及。
中国:新冷战式对抗白热化
“洗产地”条款明显对准中国,将中国企业逼向墙角。美国要求东南亚等国证明其商品在地制含量超过40%,否则视同中国货。此举不仅加剧中美供应链脱钩,还将令中国在美出口雪上加霜,也使双边贸易谈判更加复杂与敌对。
过去美中贸易战已令许多跨国企业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未来若“原产地规则”极为严苛,企业将不得不进一步重组供应链、寻找新生产基地,但这涉及庞大投资、时间与管理成本。全球化三十年来的低成本、高效率生产模式,将逐步让位于“区域化”、“本地化”选择,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分化整合。
未来展望:新秩序?
全球贸易整合步伐势必遭遇重大扰动。原本讲求规则、透明、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架构,将被“实力原则”、双边谈判、不确定性所取代。供应链重组将推高生产与物流成本,消费者买单、企业受损、经济成长下修已成大势。
未来数月,美国与各国针对“原产地”规则、豁免细则等将展开激烈谈判。部分国家可能妥协让步,部分国家或选择报复对抗。全球贸易体系或将出现多个“小圈圈”与“新规则”,世界经济进入更复杂的博弈时代。
川普强推的对等关税新政,无疑将重塑全球贸易版图。这不只是美国意志的单边展现,更是一场测试——测试全球化三十年来的成果能被撑多久,也测试美国本身的消费者与产业承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