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尼亚热再现,防蚊就是防病首要工作。(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夏天的夜晚,总有几声熟悉的嗡嗡声在耳边盘旋,即使门窗关得紧紧的,还是难逃被蚊子叮几包的命运。如果只有痒就算了,若出现发烧、全身酸痛、关节肿胀,身体一动就痛,那就有可能是最近在亚洲悄悄冒头的基孔肯尼亚热(又称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作怪。
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让人“骨头像散掉一样痛”。世界卫生组织7月22日呼吁各国行动防范,美洲疫情严重,印度洋和亚洲多地扩散,中国广东破4000例,疫情提早出现并持续扩散,许多人开始关注基孔肯尼亚热是什么。
病毒传染速度快 潜伏期短
“Chikungunya”(基孔肯尼亚)这个名称源自非洲马孔德语,意指“身体弯曲的人”,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烈疼痛,往往无法挺直身体、行动困难。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让不少患者形容“像得了关节炎”,走路、提东西都成了负担。
基孔肯尼亚热与大众熟知的登革热一样,都是由白线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台湾疾管署提醒,这类病毒传染速度快、潜伏期短,且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媒蚊的繁殖力特别强。更让人忧心的是,有慢性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压)、年长者,甚至新生儿,在感染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长时间的不适与照顾压力。
近期中国南方、台湾与东南亚多地频传豪雨、短时强降雨,不少地区积水严重,这些水洼正是病媒蚊孳生的温床,只要几天未清,蚊卵就能孵化、扩散,再加上气温偏高,病毒传播风险也跟着攀升。
基孔肯尼亚热是什么?
基孔肯尼亚热是由基孔肯尼亚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透过白线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传播。潜伏期约为2至12天,从发病前2天到发病后5天,是病毒在体内活跃、具有传染力的阶段。
初期症状往往来得又急又猛烈,包括:突然高烧、关节痛或关节炎(尤其是手脚小关节、手腕与脚踝)、肌肉酸痛、头痛、后眼窝痛、恶心、呕吐与倦怠感,约半数患者还会出现红疹。虽然多数人在3至7天内逐渐痊愈,但部分患者的关节痛与疲惫感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年长者尤为明显。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尼亚热的致死率低,但长时间的关节炎症状,却常让人感到痛苦。目前尚无疫苗与特效药,治疗仍以缓解症状、让身体自我恢复为主,因此防蚊成为最重要的预防工作。
出门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使用防蚊液。(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防蚊就是防病
每逢午后雷阵雨、台风豪雨过后,许多地方容易出现短暂性积水。这些看似无害的积水,却是病媒蚊最喜欢的产卵环境。尤其当积水未在三天内清除,便足以让一批蚊卵快速孵化,成为传播病毒的“移动部队”。
防范基孔肯尼亚热的关键,就在于把蚊子挡在外头。居家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每周至少清一次阳台、花盆、瓶罐底盘等可能积水的容器,并检查纱窗是否完好。出门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使用含有敌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
出入疫区须提高警觉
基孔肯尼亚热疫情已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群岛等地爆发,若计划前往流行地区,建议出国前了解当地疫情,旅途中做好防蚊措施。返国后如出现发烧、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自身的旅游史、职业史、接触史与群聚史,协助快速诊断。
我们都希望这个夏天能过得自在又安心,无论是傍晚散步还是外出走走,日常的防蚊措施都是不可少的基本功。蚊子虽小,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平日居家周围环境做好“巡、倒、清、刷”,定期“巡”视周围环境、“倒”置不用的容器、“清”除废弃容器及“刷”洗容器内壁清除虫卵,预防病媒蚊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