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抽筋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讯。(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夜深人静睡得正香甜,突然小腿像被什么紧紧勒住,一阵剧痛让人猛然惊醒,这就是俗称的“半夜抽筋”。医学上称为夜间腿部痉挛(Nocturnal Leg Cramps,简称 NLCs),多半发生在小腿后侧的肌肉。虽然发作时间可能只有几秒到几分钟,但这种突如其来、完全不受控制的强烈收缩,却会让人记忆深刻,甚至痛得冒冷汗。夜间抽筋是不少人睡眠中常遇到的困扰,不仅会影响睡眠品质,严重时还可能反映潜在的健康隐患。肾脏专科医师洪永祥近期在其社群平台发表文章指出,夜间抽筋并不只是“睡姿不对”或“运动过度”那么单纯,有时背后可能藏着值得注意的健康危机,甚至与肾脏病功能恶化有关。
抽筋的潜在危机
根据《临床睡眠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的研究,约1/3成年人在一年内曾发生过夜间小腿抽筋,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率会更高。这不仅会影响睡眠品质,还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等意外,更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前兆。洪医师提醒,严重的情况甚至会让人走上洗肾这条路。
为什么不能忽视抽筋?
长期或频繁的夜间抽筋,看似小毛病,却可能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反复的抽筋会严重干扰睡眠,一晚惊醒好几次,不仅让人隔天精神不济,免疫力、代谢功能与神经肌肉的反应力也会下降。对老年人而言,半夜被痛醒起身时,如果动作过急,很容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或骨折的风险。
抽筋本身也可能对肌肉造成伤害。强烈的痉挛可能导致肌纤维拉伤、缺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造成阿基里斯腱断裂。更糟的是,长期抽筋会让人对运动产生恐惧感,活动量减少,生活品质也跟着下降。洪医师特别提醒,如果一个原本不太会抽筋的人,近期突然频繁发作,就要警惕是否与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周边神经病变或慢性肾脏病有关。
洪医师分享一个案例,有位55岁的先生,一脸疲惫两眼严重黑眼圈,平时没有定期做健康检查,近期却每晚都出现夜尿加抽筋的情况。检查后才发现,他已经进入尿毒症阶段,需要立刻洗肾。令人惊讶的是,开始透析半个月后,困扰他许久的抽筋症状完全消失。
造成小腿抽筋的常见原因
抽筋并非单一原因造成,洪医师指出常见的10个因素:
-
电解质不平衡:缺钾、镁或钙会让神经与肌肉过度兴奋。
-
脱水:运动、大量流汗或发烧导致水分流失。
-
久坐或久站:血液循环变差,代谢废物堆积。
-
运动过度或缺乏伸展:乳酸堆积、肌肉疲劳。
-
睡姿不良:脚尖长时间朝下,肌肉缩短易痉挛。
-
神经或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静脉曲张等。
-
药物副作用:利尿剂、降血脂药、类固醇等。
-
怀孕后期:子宫压迫下肢静脉与神经。
-
高龄与肌肉流失:肌肉质量下降、神经控制力减弱。
-
慢性肾脏病或肝病:影响电解质代谢与排出。
香蕉、坚果、乳制品等富含电解质,有助预防抽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哪些食物能帮助预防抽筋?
洪医师强调,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透过饮食补充电解质能有效降低抽筋机率,若有肾脏病患者须先询问医师:
富含钾:香蕉、酪梨、菠菜、地瓜、土豆。
富含镁:南瓜子、腰果、杏仁、燕麦、黑巧克力、豆腐、豆浆。
富含钙:芝麻、小鱼干、羽衣甘蓝、苋菜、乳制品(肾友须注意磷)。
酸樱桃汁、果醋:能减少神经反射引起的痉挛。
适量盐分与运动电解质饮品:运动、大量流汗后补充。
左旋肉碱:存在于红肉,洗肾患者容易缺乏。
睡前拉伸、泡脚或热敷小腿,都能减少抽筋发作。(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日常预防抽筋的小技巧
日常生活中,睡前拉伸小腿肌肉,例如脚尖勾起靠墙站立,或坐姿拉筋。研究发现持续三周以上,可以明显减少抽筋的发作频率;保持足够水分摄取,但睡前避免一次喝太多水;规律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睡觉时注意被子不要压住脚尖。平时也要检查手边正在服用的药物与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抽血检查电解质水平。适度补充维生素 B 群、钙片、镁片,或在睡前泡脚、热敷小腿,都能促进血液循环。
洪永祥医师强调,小腿抽筋虽然常见,但有时是身体在对你发出“求救信号”。它可能源自电解质失衡、运动不足或疾病警讯。想要减少困扰,日常要记得均衡饮食、适度拉伸、保持水分,同时也要留意是否与慢性肾脏病有关。如果抽筋频繁、症状严重或伴随其他不适,就必须及早就医,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守护健康的睡眠与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