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参加呼吁结束战争的集会。(图片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哈马斯19日罕见地做出重大让步,宣布接受一项由卡达牵头的停火协议。这份协议的核心是暂时停火60天,并在此期间进行人质与战俘交换,同时以色列军队将重新部署,国际社会则会加大对加沙的人道援助输送。
卡达外交事务发言人安萨里强调,哈马斯的态度“极为积极”,甚至已经同意了以色列提出方案的98%条件,这意味着双方在纸面上的分歧已经非常有限。然而,真正的关键在于以色列方面是否愿意做出最后的政治决断。
停火协议的背后 战争与人道危机的拉锯
自去年以哈冲突全面升级以来,加沙地带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人道危机之一。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伤,医疗与基础设施几近瘫痪,国际社会的压力已经积累到临界点。卡达此次强调,如果谈判再次破裂,“所有人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这不仅是对以哈双方的警告,更是对国际社会的提醒。
60天停火能不能真正落实,将决定加沙是否能迎来一个短暂的喘息时刻,还是继续陷入无休止的血腥循环。
哈马斯的计算 战略退让还是权宜之计?
哈马斯之所以愿意接受协议,有几个可能考量:
战场压力沉重:以色列的持续军事打击已使哈马斯元气大伤,组织迫切需要时间恢复力量;
国际舆论压力:随着平民死亡人数持续上升,哈马斯也面临“恐怖组织”形象再次被固化的风险;
政治筹码计算:透过人质交换,哈马斯可换回部分高价值战俘,维持组织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存在感。
换言之,哈马斯的“妥协”未必代表真正的和平意愿,更可能是一场策略性的喘息。
以色列的挣扎 安全至上还是国际压力?
虽然哈马斯已经表态接受,但最终拍板的仍然是以色列政府。以色列的犹豫主要在于:
安全顾虑:担心停火会给哈马斯重整军备的机会;政治分歧:以色列内部对于是否应彻底消灭哈马斯,仍有激烈争论;美国因素: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美国的态度将极大影响以色列的最终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特使维特科夫曾在七月公开指责哈马斯“毫无停火诚意”,并一度撤回谈判团队。如今哈马斯突然松口,既让华府看到曙光,也让美方陷入是否再次介入的两难。
卡达的角色 小国外交的地缘算盘
卡达此次高调宣布协议,无疑是在展示其在中东地区不可替代的调停者角色。这个海湾小国长期利用资金与外交资源,在哈马斯、以色列、美国之间游走,如今又一次把自己推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
这既是外交胜利,也是风险。若谈判成功,卡达将被视为和平推手;若失败,它也可能被责怪为“操弄局势”的幕后推手。
和平的契机,还是权宜之计?
哈马斯接受协议,无疑是一个重要信号,显示双方并非完全拒绝谈判。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战争的结束,仍然高度不确定。
如果以色列接受协议,那么60天的停火可能为中东局势创造一个“窗口期”,国际社会有机会推动更长远的政治解决。
如果谈判再度破裂,则加沙的人道危机将进一步恶化,国际社会的失望和愤怒也可能引发新一轮地缘对抗。
中东和平的脆弱,就像一张被撕裂无数次的羊皮纸,缝补一次又一次,但随时可能再次崩裂。
眼下,卡达、埃及、美国等调停方正在死死按住这张纸,试图防止其再次撕碎。看来正的能量在汇聚,希望看到真正和平的转机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