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因久坐办公室或劳累过度使用买酸痛贴布应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台湾一名60岁妇人,因肩颈长期酸痛,自行大量使用酸痛贴布,一次甚至同时贴上六片。日前她在浴室突然晕倒,并解出黑便,送医后确诊为胃溃疡合并出血。虽然经治疗后顺利出院,但这个案例提醒大众,外用药并非绝对安全,若使用不当仍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外用药不是零风险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因久坐办公室、劳累过度或运动受伤,会先买酸痛贴布应急。贴布包装上虽然标示“外用”,但实际上,药效会透过皮肤渗入血液循环。如果使用过量或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累积,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除了局部红肿、过敏,还可能发展成胃出血、肾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民众往往等到身体发出强烈警讯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使用习惯中的隐藏陷阱
许多人以为酸痛贴布只是“贴着止痛”,其实里面隐藏不少陷阱。像是在洗澡后、运动后或待在高温环境中,皮肤毛细孔张开,会大幅提升药效吸收率,增加中毒风险。再者,不少人习惯一次贴好几片,甚至整晚贴着睡觉,但贴布建议单片使用时间不超过6至8小时,长时间或大面积使用,往往是副作用的主要来源。专家也提醒,年长者、曾有胃溃疡或出血病史的病人,以及孕妇与儿童,对药物耐受性都较低,更需要谨慎。
如何安全使用?
酸痛贴布并非完全不能用,而是必须掌握正确原则。
药害救济基金会提醒,选购非处方酸痛贴布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并告知自身及用药状况。使用上必须依照指示,并避免大范围或长时间使用,每次至多贴6小时,且要避开黏膜、伤口或皮肤损伤处。另需注意,黏贴处不宜用绷带加压紧贴,也不应靠近热源。如果在黏贴处出现疼痛、肿胀或起水泡,务必小心撕下贴布并尽速就医。
许多常误认“外用药较安全”,但高频率使用仍可能导致系统性中毒。(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疼痛是身体的警讯
酸痛贴布虽能暂时缓解不适,但并不能治本。疼痛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讯号,可能来自肌肉拉伤、神经压迫,甚至是关节或内脏疾病。若只是依赖止痛贴布或药膏,可能掩盖掉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时机。这次的案例,妇人原以为只是肩颈酸痛,却因过度依赖贴布,差点酿成重症。其实反复贴药膏,不如尽早就医,找出真正的疼痛来源,才能从根本上守护健康。下一次当你伸手去拿酸痛贴布时,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这个酸痛,是该贴药,还是该看医生了呢?
在快速步调的生活中,许多人习惯用“方便”的方式解决小毛病。然而,便利有时也潜藏风险。酸痛贴布并非万能止痛药,更不是长期解决之道。平日在使用时,不仅要留意剂量与时间,更要懂得倾听身体讯号。真正的健康,来自正确面对问题,而不是用贴布一贴就“当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