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京华城案交保遭撤,高院发回更裁。图为11日台北地方法院传唤柯文哲到庭。(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5年9月13日讯】前台北市长、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卷入“京华城案”,被控在市长任内图利开发商达121.5亿元,并收贿1710万元。案件于2024年9月起进入司法程序,柯文哲遭羁押禁见,后来历经三度申请交保,台北地方法院先前裁定以新台币7000万元交保,另同案被告、台北市议员应晓薇则以3000万元交保。然而柯文哲8日具保后,即与本案证人民众党立法院党团主任陈智菡、民众党台北市议员陈宥丞有所接触,已违反法院具保命遵守的“不得与证人有任何接触之行为”的事由,因此台北地检署向台湾高等法院提起抗告。9月12日,台湾高等法院撤销原裁定,将案件发回北院重新裁定(更裁),再度掀起司法与政治风暴。
高院撤销理由:证人未全到庭,恐有串证疑虑
高院裁定指出,检方抗告理由成立。虽然北院先前认为柯文哲羁押原因已减弱,但实际上仍有多名关键证人尚未经过交互诘问,若此时准予交保,恐有影响证据调查、导致串证或湮灭证据的风险。此外,检方也指出,柯文哲曾对共同被告李文宗有“喊话”之举,外界亦忧心柯透过社群媒体影响舆论,间接施压相关人员。因此,高院认为北院裁定理由不足,必须更审。
检方五大理由抗告
台北地检署在抗告书中列出五大理由:第一,多数证人尚未调查,证据尚不完整;第二,柯文哲可能接触重要证人,包括前幕僚陈智菡、陈宥丞等;第三,柯文哲对共同被告的公开喊话行为,显示有影响审判进行的风险;第四,社群媒体操作可能成为间接串证管道;第五,同案的应晓薇仍羁押中,若柯获准交保,恐形成审判上的落差。检方认为,目前仍有继续羁押的必要。
民众党“深感遗憾”
面对高院撤销交保,台湾民众党随即发表声明,表示“深感遗憾”。民众党强调,北院交保裁定已经相当清楚,且重要证人多数完成交互诘问,羁押理由已经大幅减弱。他们质疑高院此案与其它案件(如陈怡君案)采取不同标准,形同司法双重尺度,令人难以接受。
民众党并指出,根据宪法保障,被告享有“无罪推定”与“对质诘问”权利,羁押应是不得已的例外措施。若仅以“尚有证人未出庭”作为理由,恐过度扩张羁押的适用范围,反而压缩被告基本人权。他们呼吁法院应避免因社会舆论或政治氛围而影响法律专业判断。
案件背景与未来可能发展
京华城案起源于柯文哲市长任内核准京华城都市更新计划,检方指控其中涉及图利特定业者达121.5亿元,甚至收取贿款。柯文哲始终否认犯行,强调一切依法行政,并批评案件带有政治追杀意味。2024年9月5日,他遭裁定羁押禁见,成为首位在任或卸任后因图利案遭羁押的台北市长。
此案司法争点集中在“羁押与交保的标准”:一方面,检方主张为确保证据完整及避免串证,必须羁押至主要证人调查完毕;另一方面,辩方则强调交保是宪法保障,被告不应无限期羁押,否则违反比例原则。
由于高院裁定撤销交保并发回更裁,台北地院必须重新评估是否让柯文哲与应晓薇交保,并补充具体理由。若地院再次裁定交保,检方仍可继续抗告;若裁定羁押,柯文哲将继续被关押,案件审理进度也可能受到拖延。
外界分析,这不仅是一起司法案件,也牵动政坛敏感神经。柯文哲身为民众党主席,其自由身分与否,势必影响该党在政治版图上的运作与选举布局。此案后续更裁结果,将成为司法与政治交织的重要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