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说到潭柘寺,大家肯定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听起来潭柘寺的历史够久远的,竟然比北京城还要早?这到底是真的假的呢?
潭柘寺的前世今生
潭柘寺坐落在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潭柘山下,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也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要说它的出生年月,那得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了。
根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大约公元307年),当时叫“嘉福寺”。后来这座寺庙就像改名专业户一样,不同朝代都给它起了新名字:唐朝武则天时期香火特别旺,改叫“龙泉寺”;金代时皇帝赐名“大万寿寺”;明朝又恢复了“龙泉寺”的老名字;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被赐名为“岫云寺”。
那为什么后来叫潭柘寺呢?说法挺多的。比较靠谱的解释是因为寺庙周围有个青龙潭,还有千年古柘树。《岫云寺莲花池记略》里就写着:“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不过具体怎么来的,现在也说不太清楚了。
民间治龙传说
关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一个挺有意思的民间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北京、天津这一带还是一片大海,海里住着一条坏脾气的恶龙,三天两头出来搞破坏,不是旱就是涝,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明朝要迁都北京的时候,皇帝让刘伯温来修建北京城。刘伯温这人本事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奇门遁甲、五行八卦都精通。他下定决心要收拾这条恶龙。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把恶龙给制服了,压在北新桥底下,还在西山上修缮了潭柘寺,用一支箭做寺庙大梁,箭头直指恶龙的咽喉。从此,北京一带就风调雨顺,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后来还有个说法,说北京城里的皇宫修建时都得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这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说法的由来。
不过呢,这个传说虽然精彩,但跟历史事实对不上号。
史料里压根没有刘伯温参与北京城建设的记录。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开始筹划迁都北京,1420年建成紫禁城等一系列建筑,1421年正式迁都。而刘伯温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换句话说,当永乐皇帝开始琢磨迁都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整整31年了。
所以,刘伯温建北京城这事儿,属民间传说。
北京城的真正建设者
北京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那么,北京城到底是谁建的呢?史上留名的有以下几位。
姚广孝:明成祖朱棣的得力谋士,佛、道、儒、兵样样精通,在迁都北京和营建城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礼:负责寻找珍贵建材的专家。北京那些宫殿用的金丝楠木等珍贵木材,都是他奉皇帝之命,亲自跑到南方深山老林里找来的。金丝楠木防腐能力超强,有“千年不腐”的美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明朝皇家建筑的原因。
陈珪:朱棣特别信任的老臣,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做事有条有理,深得皇帝器重。
蒯祥:木匠出身的建筑大师,手艺精湛,只要稍微算算,就能画出设计图,而且建出来的建筑跟图样分毫不差。永乐皇帝都夸他是“蒯鲁班”。
此外还有吴中、张思恭、蔡信、杨青等人,都在北京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故宫博物馆专家考证,故宫的最初设计者就是蔡信。
到底谁更早?
那么,潭柘寺和北京城,到底谁的历史更悠久呢?
从北京的发展历史来看,这座城市的根儿可深着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就是燕国的都城“蓟城”了。秦汉以来,这片土地一直在发展,辽、金时期也是北方的重要都城。真正奠定今天北京城市格局的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大都”(1276年前后),明清两朝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建,才有了今天北京城的模样。
所以严格来说,北京城的历史比潭柘寺还要悠久。如果只从元大都算起,那潭柘寺确实更早一些。但如果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北京城在西周的蓟城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潭柘寺还早上千年呢。
而从潭柘寺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来看,它确实比元大都、明清皇城更早存在,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水传说和镇龙的故事,也为这座古刹增添了神秘色彩,让它在老百姓心中有了特殊的地位,一直流传到今天。
感人的虎塔
潭柘寺外的一片塔林中,有一座藏式古塔,那就是著名的“虎塔”。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一带山高林密,常有野兽出没。山下村民最怕一头斑斓大虎。它时常下山,咬人伤畜,闹得百姓夜里听到风声都心惊。
当时寺里住着因亮法师。他年轻时练过武,力气大,身手敏捷。可他出家后守佛门戒律,不敢轻易开杀戒。见乡亲们日日愁苦,他心里放不下,却不知该怎么办。
有一天,因亮在坐禅时忽然醒悟:用刀棍制服了老虎,只能换来一时安宁;若是能让它放下嗜血的性子,才是真正的解脱。想到这里,他横下一条心:愿以自己性命为代价,入山去驯虎。
第二天,他独自走进山里,不多时就遇见了那头大虎。虎眼闪光,张口作势,仿佛随时要扑来。因亮却不动声色,只是合掌闭目,低声念起佛号。他的声音平静悠长,传在山谷里。说也奇怪,那老虎渐渐安静下来,最后伏在地上,不再咆哮。
从那以后,大虎天天随法师听经。到吃饭时,它跟着僧人们一起到寺里喝粥,再也不去猎食,成了一只素口的虎。村人重又安生,谁也不敢打它,反而在心里把它当成了守护神。
后来寺里办法会,来客人多,因亮怕大虎冲撞了人,就把它关在山洞里。七天过去,它不去觅食,只静静卧着,仿佛自己也懂得守规矩。
多年后,因亮法师圆寂。消息传开,那老虎自己找到法师的墓前,匍匐不去,最后流泪而亡。寺中僧众见了无不动容,便在墓旁建了一座小塔,叫“虎塔”。
直到今天,这座塔还立在寺边。有人路过,念起旧事,感慨佛法无边,法度众生,恶虎亦能闻佛法而止恶行。
神奇的“帝王树”传说
除了关于镇龙的传说,潭柘寺还有一个更加神奇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帝王树。
在潭柘寺的毗卢阁内,有一棵高达40米、胸围11米的千年古银杏,这可不是一棵普通的树。相传这棵银杏树植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一。
这棵银杏树最神奇的地方在哪儿呢?传说每当清朝有新皇帝登基的时候,这棵古树就会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侧枝,慢慢长大后与主干合拢,就像是在为新皇帝庆贺一样。乾隆皇帝听说了这个奇异现象后,龙颜大悦,御笔亲封这棵树为帝王树,意思是万树之王。从此,这棵银杏就有了中国古树中最尊贵的封号。
有了帝王,自然得有皇后相配。在帝王树的南侧,还有一棵被称为“配王树”的银杏树,也叫“娘娘树”。这棵树虽然年纪小一些,也有600多年历史了,是明代专门种植来与帝王树相配成对的。两棵古树一起生长,就像皇帝和皇后相伴,在深山古刹中演绎着千年不变的浪漫。
上世纪60年代初,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末代皇帝溥仪来潭柘寺游览。当他走到帝王树下的时候,发现树上东北侧有一根细细的侧枝,和其他粗壮的枝干不同,这根小枝显得弯曲瘦弱,一直没能与主干合拢。
溥仪看到这根歪脖子的小枝,竟然指着它开玩笑说:你们看,这棵小树干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了歪脖树。说完自己都笑了。
这个自嘲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成为了帝王树传说的一个现代版本。人们都说,连树都有灵性,知道这最后一个皇帝没当好,所以那根代表他的枝干就长歪了。
帝王树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皇权的崇敬。人们相信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千年古树能够感应朝代更替,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传说还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皇权的兴衰与自然现象相呼应,树木的生长变化预示着朝代的变迁。
如今,每年深秋时节,帝王树和配王树都会换上金黄的盛装,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站在这两棵千年古树下,听着导游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千年古树又断裂?
9月15日下午1点多,潭柘寺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据现场游客描述,当时潭柘寺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如同炸雷一般。原来是大雄宝殿后面左边的那棵娑罗树(有人说它是七叶树,其实这是两种树)粗大枝桠突然断裂,迳直砸向地面。当时正值游客参观的高峰时段,树下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游览。
这个突发事件让现场一度陷入惊慌,一位女游客躲闪不及,被掉落的树枝砸中,头部受伤流血,随即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这个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据记载,这种娑罗树原产于印度,是佛教中非常神圣的树种,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罗城外的娑罗双树旁圆寂,因此佛门弟子常在寺庙种植这种树来传承佛法。潭柘寺这棵娑罗树被视为寺内象征智慧和觉悟的标志,常常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树每年初夏开花,满树洁白花朵,如小宝塔般点缀其间,甚为壮观,不仅是潭柘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更被赋予了佛教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意义,是寺庙里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和圣树。
有人提及此前潭柘寺的银杏帝王树也出现过异常情况。1976年9月9日深夜,帝王树上一根大树枝突然折断,断枝重重砸在卢阁殿的屋顶上,砸碎了大片瓦片。而这一天正是中共前党魁毛泽东在北京去世。这次9月15日娑罗树的断裂又是对应着什么呢?
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间传说,到帝王树的神奇故事,再到最近发生的古树枝桠断裂事件,潭柘寺这座千年古刹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这就是悠久的文化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