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标志位于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的李山上,是世界闻名的地标,也是娱乐产业的象征。(图片来源: Kirby Lee/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8日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正加速改写人类文化的疆界。九月底,一位名为“蒂莉・诺伍德”(Tilly Norwood)的AI生成女演员正式登场,引爆好莱坞与演员工会(SAG-AFTRA,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视与广播艺人联盟)之间的激烈冲突。工会在声明中强调:“蒂莉・诺伍德不是演员,而是电脑程式生成的角色,其训练资料来自无数专业表演者的作品,却未经许可、亦未获报酬。”
这并非单一事件,自2023年起,AI议题即已成为好莱坞与工会协商谈判的主战场之一。演员工会主席法兰・卓雪(Fran Drescher)曾公开警告:“如果我们现在不挺身而出,我们都将陷入被机器取代的危险之中”。如今,这句话几乎成了预言。AI不仅能生成对白与剧本,更能以扫描技术重制演员的脸孔与声音。只要花一天的酬劳扫描临时/群众演员,制片方即能永久保有其数位分身,未来无限重复使用——不需同意、没有补偿。
这是一种全新的剥削形式。演员的身体成为数据库的素材,表演被转化为无限可复制的算法,文化劳动被抽离了人格与尊严。未来观众看到的影视角色的脸孔与声音,也许早已不属于任何真实的人。
AI威胁的不只是饭碗,还有创作伦理
美国演员工会的抗议并非单纯为了保护工作权。更深层的焦虑来自创作伦理的崩解。工会近日的公开声明指出,AI生成角色“没有生命经验、没有情感”,观众对这类虚拟内容往往无法产生共鸣。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何谓人”的根本提问。
艺术创作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源自身体经验与情感记忆的真实转译。当AI以巨量数据模仿人类表演,实际上是一种“数据/资料殖民主义”(data colonialism):人类的声音、脸部表情、语气与肢体动作被转化为模型的训练资源,而创作者却被排除于价值链之外。AI生成的内容,也许完美、快速、便宜,却失去了生命或“灵光”。
这种无人授权的创作方式,已侵蚀文化产业的伦理根基。人类表演者的“灵魂”被拆解为资料片段,供机器重组、演算与商业化。这将是技术进步背后的伦理代价。
当科技遇上资本:文化产业的双重剥削
与好莱坞演员对AI的警惕相对照的是,音乐产业似乎正走向另一条道路。《金融时报》报导,环球音乐集团与华纳音乐集团正在与AI公司洽谈授权合约,允许以付费方式使用旗下歌曲训练生成模型。这种授权制度表面上是对AI使用的规范化,实则反映着文化权力的不平等:只有大型集团能与AI谈条件,独立音乐人与自由表演者则仍被排除在外。
AI与资本的结合,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寡头主义。算法的控制权集中在少数科技公司与媒体集团手中,而文化劳动者被降格为(训练)资料供应者。当AI技术被用来压缩人力成本、取代创作过程、标准化情感表达方式时,整个影视艺术生态将会逐步被推向去人化的新境界。
若然,此一发展趋势不仅威胁演员,也将挑战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想像。若AI能生成剧本、模拟声音、还原表演,未来的创作将如何区分真实与虚构?而人类在文化生产中的角色,又该如何重新界定?
演员工会的反击:捍卫创造的主体性
因此,美国演员工会的声明其实是一场文化主权的宣言。美国演员工会主张的“创造力应以人为核心”(creativity should remain human-centered),不只是劳动权益诉求,更是对人文价值的捍卫,因为演员要求的不只是合理报酬,而是捍卫人类表演有其无可取代的价值。
然而,维吉尼亚大学教授安东尼・帕隆巴(Anthony Palomba)坦率地指出,AI的使用已无法被禁止,现实的应对方式只能是争取建立合理规范与补偿制度。换句话说,战场已不在“是否允许AI”,而在“谁来定义AI创作的界线”。这正是文化治理的核心问题:创作的主体,是人,还是算法?
AI的快速进展,也让法律与契约制度难以追赶。正如多位影视学者曾经表述的观点所示,AI并非只是工具,而是一种“文化权力重构”的技术,它改写了创作、所有权与表演的关系。当AI能让“死而复生的演员重返银幕”,或生成“永不老去的虚拟偶像”,我们所面对的,其实是伦理的边界被打破、真实的价值被稀释的时代。
AI治理必须有人文底线
这场来自好莱坞的灵魂之战,其实也是全球文化治理的预演。台湾若要发展AI创意产业,势必要在法制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从现阶段来看,台湾尚未建立针对AI生成内容的表演权、肖像权与声音权保护机制,演艺工作者的资料授权仍缺乏明确规范。若不及早介入,未来类似的“数位复制”与“未经同意使用”问题,必将在本地文化场域中重演。
AI不是洪水猛兽,但必须被置于人文框架内。政府在推动AI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应建立文化伦理审议制度,让科技的应用有边界、有规范、有责任。这不只是为了保护演员、编剧或音乐人,更是为了维护人类创造力本身的尊严。
公共文化支持,AI时代的人性防线
AI技术的快速渗透,使得“公共支持人类创作”成为民主社会文化政策的必要底线。台湾的公共媒体与文化预算,不应只聚焦于内容产制的效率,而应强化对人本创作的长期支持机制——包括剧场、影视、音乐与文学等领域。只有当艺术家能在制度上获得基本保障,社会才能抵抗“算法美学”全面取代人类创造力的趋势。
好莱坞的抗争提醒我们:技术创新的极限,不该是人性的终点。创造力的本质在于共感、记忆与情感的交流。唯有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作伦理与公共支持,AI时代的文化创作才不会失去它的灵魂。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