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完全停止跳动或无法充分泵血,通常是致命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完全停止跳动或无法充分泵血。由于其突发性,心脏骤停通常是致命的。
如果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存活率不到10%。全球每年估计有200万例与此类心脏健康事件相关的病例。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50多个与风险增加或降低相关的因素。
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较高,但在没有心血管疾病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中,其原因通常不明。
一项发表在《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上的新研究,通过分析与心脏猝死相关的风险因素来探讨这一疾病。他们总共确定了56个非医学风险因素,他们还计算出,如果减少这些因素,40%至63%的心脏骤停是可以预防的。重要的是,正如作者所解释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占“可预防病例的最大比例”。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从应对心脏骤停转向预防心脏骤停。
最明确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除心血管问题病史之外,还包括呼吸骤停——例如:溺水或窒息;糖尿病——这会导致电解质水准的突然变化,从而影响心脏;某些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利尿剂;身体创伤——如突然受伤,尤其是在心脏部位。
心脏骤停很难预测,因此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复苏这些患者的最佳方法上,而不是预防其发生。
样本的采集
科学家们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获取了总计50万2094名中老年人的资料,并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8年的随访。该数据库中的受试者提供了长期、详细的信息,涵盖各种因素,包括: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他们还提供了血液和尿液样本,以便研究人员分析他们的DNA和生物标志物,并接受了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
为了弄清与心脏骤停相关的风险因素,科学家们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这项技术利用遗传信息,帮助识别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待续)
(文章来源:https://peakstatecoff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