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朦胧事件看中共国家治理的失序(图)

作者:李尊轶 发表:2025-11-04 08:3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于朦胧
于朦胧和母亲合照(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5年11月4日讯】2025年9月11日,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以惊人的速度点燃舆论场。短短数小时内,从粉丝的震惊与哀悼,到质疑、猜测、阴谋论的蔓延,再到相关话题被删除、关键词被屏蔽,这一系列熟悉的舆情轨迹再次重演。

事件的迅速升温与突然降温,折射出当下中国在信息时代的一个结构性困境——政府试图用“控制”维持“稳定”,却常常因此丧失了最宝贵的社会信任。

于朦胧事件不是孤例。它只是当下中共国家治理的一面镜子,反射出公共信息体系的脆弱、社会情绪的焦灼,以及政府对言论自由和民众知情权、要求司法独立的无视,制度对风险与信任的错位回应。

一、事件经过与舆论点燃

9月11日上午,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演员于朦胧疑似坠楼”,随后工作室确认死讯,并称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官方信息简单、冷静,但信息极度有限——没有时间线、没有细节。

在信息真空中,社交网络立刻被各种未经证实的内容填满。粉丝翻看他生前最后一场直播,注意到他额头似有伤痕、情绪低落;也有人声称看到“被灌醉”或“直播被中断”的线索。不同说法相互叠加,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寻找“真相”的运动。

微博热搜、抖音、B站成为舆论发酵的主阵地。短短一天内,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随后,不少帖子与视频被删除,搜索结果被清空。

这场突如其来的“点爆”,不仅仅是名人事件的情绪宣泄,更是一个被压抑社会心理的出口——公众想知道真相,却一次又一次撞上“无可奉告”的铁墙。

二、信息封锁与信任真空

信息封锁并不能平息舆论,相反,它往往成为新的火药。

当权威信息迟迟不来,或者仅以一句“排除刑事嫌疑”草草了结,公众就会用“想象”去填补空白。社交网络的算法机制又天然会放大情绪性、阴谋性的内容,于是,谣言与质疑以病毒式扩散。

删帖与封号随之而来。大量关键词——“坠楼”“直播”“真相”——被屏蔽,网友开始用谐音字、表情包、代称继续交流。信息的洪流被迫转入地下,形成隐蔽的“次级传播层”。

这种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个悖论:管控越严,民众越觉得“有事被掩盖”;官方越沉默,猜疑越无法止息。

在信息社会,信任早已成为治理的关键资源。而一旦信任被掏空,再多的“辟谣”与“通报”也难以恢复信度。信息封锁,短期看似“稳”,长期却是信任流失和政权崩溃的表现。

三、舆论裂变与社会心理的反噬

于朦胧事件的传播路径,揭示了一个典型的“舆论裂变”机制:

1.公众初期关注的是事件真相与生命逝去;

2.封锁与删帖引发愤怒与怀疑;

3.各种版本的“真相”在不同社群中自我复制,形成平行叙事;

4.公众逐渐将愤怒转向体制性的批评。

这种裂变说明,舆情失控的根源往往不在“谣言”,而在“失信”。

当人们不再相信官方表述时,任何偶然细节都可能成为“证据”。于是,一个娱乐圈悲剧被赋予了政治象征——它代表着对“被掩盖真相”的普遍焦虑。

社会心理学认为,公共舆论的爆发往往源于情绪积压。当表达渠道被关闭时,情绪会以更剧烈、更象征化的方式反弹。于朦胧事件正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回声”:一场关于死亡的悲痛,演化成对制度和政权的集体质疑。

四、国际舆论的放大与叙事失衡

事件的影响很快越过国界。世界各地舆论要求还原真相、给大众公平交待的呼声以及全球多地中国领事馆门前的游行示威活动和全球联署声援无不指向中共草菅人命、漠视人权,社会精英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只有沦为人矿资源了。

台湾、印度、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媒体也纷纷报道,海外媒体的报道重点不仅在于事件本身,更多的在于国家治理深层次的“信息封锁”“谣言蔓延”“网民被禁言”等议题,而这又恰好动摇了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来源。

这种叙事失衡,使事件从一个悲剧性个人事件,变成了“体制不透明”的国际样本。

在全球信息竞争中,中共政权傲慢地放下了叙事主动权,展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由于缺乏及时、可信的权威说明,国际媒体与网民自然倾向于相信“被压制的真相”。

信息封锁不只是国内问题,它正在削弱国家的对外沟通能力,让外界更难相信官方版本——这正是“国家治理代价”的国际化体现,也是国家治理失序的表现。

五、治理逻辑的困境:稳定与透明的两难

从官方角度看,删帖与封控是“防止谣言扩散”“防止社会恐慌”的必要手段;但从社会效果看,它往往适得其反。无论如何,中共政权机关再次拥抱了“塔西陀陷阱”。

中国的国家治理在舆情管控上长期遵循“稳定压倒一切”信条:宁可堵错,也不能放错。

然而,在信息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奏效。一个短视频、一张截图,都可能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网。面对这种速度,传统的“封堵式管理”就像试图用沙袋挡潮水。

“稳定”与“透明”的矛盾正在撕扯治理体系。

太透明,担心引发舆论失控;太封闭,又必然制造更大的不信任。

这种两难,使得中共政权陷入一种结构性失能:他们掌握了技术性的控制工具,却失去了道义性的信任基础。

舆情的本质是信任管理,而不是信息删除。

六、结语:封闭管制型国家治理的终结

于朦胧事件带来的,不只是一次舆论风暴,更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信息封锁已经不再是“稳定之源”,而是“不稳之因”。

公众需要的并非更多的“正确引导”,而是更可信的“透明回应”;当局需要的也不是更多的“审查工具”,而是能够建立信任的制度机制。

当一个社会的真相必须靠“揣测”来维系,任何突发事件都会被解读为“象征”;当一个国家的公众沟通机制停留在“删帖”层面,任何悲剧都可能演变为政权崩塌。

信息时代的治理,不能再以沉默应对质疑。透明,不是风险;不透明,才是最大的风险。

于朦胧的坠落,也许是一场偶然的悲剧,也不排除就是导致中共倒台的黑天鹅,至少是证明了中共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已经进入“历史的垃圾时间”,结合当前中国的外资回流、民营企业遭遇的“远洋捕捞、近海捕捞”、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的移民潮等,无不彰显这条铁律:

民主非一日建立,专制一定是一夜崩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