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25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川普(右)在韩国釜山金海空军基地与中共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双边会晤。这是川普就任第二任总统以来首次与习近平会面,此前两国关系已持续数月紧张。(图片来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4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经历了数月的激烈竞争和多轮复杂的贸易谈判之后,中美两大世界经济强权的元首会晤,为双方关系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喘息空间。此次会晤结束后,双方都对所达成的共识表达了满意,白宫方面将其誉为为美国人民带来了“历史性胜利”,而中方则宣称磋商“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随着会晤协议的更多细节陆续浮出水面,外界对于这是否预示着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即将“休战”,抑或是仅仅开启了新一轮较量,看法日趋分歧,越来越多的分析指向后者。
川习会背景与“休战”的初步判断
本次中美元首会晤的举行,其背景是两国在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持续的紧张与对抗。从关税战到科技管制,从供应链重塑到意识形态竞争,中美关系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显著的下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国元首的直接对话,本身就被视为一种稳定双边关系的尝试。
从表面上看,此次会晤似乎达成了一种“互惠交换”的局面,即双方都在特定领域做出了“对等的让步”。这种策略性的妥协,使得双方都能在国内宣称取得了外交胜利。白宫的声明中多次强调“中方取消反制措施”,意在突显美方在谈判中的主导地位和收获;而中国商务部则以“美方做了什么,中方做了什么”的对应结构来呈现成果,旨在强调谈判的“对等性”和北京的“合理”诉求得到了回应。这种巧妙的措辞差异,已然暗示了双方在对待协议内容和未来走向上的不同侧重与解读。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对等让步”的背后,是两国都深知全面脱钩或激烈对抗所带来的巨大代价。美国克里斯多福纽波特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孙太一指出,中美之间已进入一种“被迫共生状态”,双方都明白,若完全脱钩或全面对抗,其成本将是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的。无论是半导体、稀土、关税、汇率、农产品采购还是港口费用等一系列复杂议题,双方都在反复试探与调整中,逐渐摸索出了一种“脆弱的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基于信任或根本性矛盾的解决,而是基于对对方报复能力的忌惮和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计划主任葛来仪将此次结果形容为“温和的协定”,她认为这标志着贸易战中的一次“脆弱停火”,将贸易关系大致恢复到会晤前的状态。这也意味着,尽管有短期的稳定,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具体协议细节
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在经贸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具体成果,这些成果体现了双方在各自关切领域的相互妥协。
美方获得的让步:
稀土相关产品与技术管控暂停一年: 中方同意暂停对稀土相关产品与技术的升级管控,为期一年。稀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和国防工业的关键原材料,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中方的这一让步,缓解了美国及其盟友对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的担忧。
加强合作打击芬太尼: 中国承诺将加强合作,打击芬太尼及其前体化学品流入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在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美方一直呼吁中方采取更严格的管控措施。此项承诺被视为美方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收获。
大规模采购美国农产品: 中国承诺在今年最后两个月至少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购买至少2500万吨。此外,中方还暂停了对美国农产品征收的部分报复性关税。对于美国的农业州而言,这是一份及时的利好,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振农民收入。
中方获得的让步:
芬太尼相关关税减半: 美国同意将与芬太尼相关的20%关税减半。这对于中国相关产业而言是一个实质性的利好,有助于缓解因关税壁垒带来的经营压力。
高科技企业管制暂缓一年: 美方同意暂缓实施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升级管制,为期一年。这项管制原计划扩大受制裁中企名单,限制其获取美国高科技产品,特别是那些可能用于提升军事能力的技术。对于中国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提供了宝贵的喘息和调整时间。
301条款调查暂停一年: 美方暂停实施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条款调查,同样为期一年。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一项重要的单边贸易工具,其调查结果可能导致对中国相关产业征收高额关税。此次暂停,为这些行业避免潜在的贸易制裁提供了缓冲。
这些具体协议的达成,无疑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短期的稳定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对等”的让步,其深层次含义和未来执行中的不确定性,构成了此次共识的“脆弱”本质。
中共稀土管制:暂缓而非取消
尽管中美双方都对会晤成果表示满意,但仔细审视双方公布的成果清单,便会发现其表述上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恰恰揭示了各自对协议内容解读的不完全一致,也预示了未来合作中的潜在摩擦点。
在备受关注的稀土管制方面,中方宣布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为期一年。然而,声明同时指出,中方“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这句话至关重要,它暗示了升级管控的执行仅仅是延后,而非真正取消。这意味着,中国保留了未来重新启用或调整稀土出口管制的权利,其战略筹码并未完全放弃。
同样地,对于美方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白宫虽然表示将暂停实施一年,但这并不代表美方放弃了实施该规则的意图,或者说,美方在具体细节的解释和执行上保留了相当大的空间。孙太一对此分析称:“表面上看双方都退让了一步,但这是基于对对方报复可信性的反应,而不是双方已经放弃手中筹码。”这表明,双方的让步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对冲,而非根本性的立场转变。
另一个关键点是“一般许可”的发放。白宫声明指出,中国将允许稀土、镓、铵、锑和石墨等关键矿产出口,受益对象为美国最终使用者及其全球供应商。然而,中方官方声明中并未提及这一内容,也未曾使用“取消”一词来描述其稀土出口管制的调整。如何解读“一般许可”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执行细节,很可能成为未来协定执行过程中双方产生分歧的焦点。中美可以依据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对同一条款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案。白宫将此举等同于“事实性取消”中国在2025年4月与2022年10月实施的出口管制,但中方在公开声明中对此保持了沉默。
美国迈阿密大学政治学教授金德芳认为,中国在稀土方面的策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励全球寻找替代来源,以及能够取代稀土的合成材料。
在美中元首会晤结束不久,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论,也印证了这种深层次的战略疑虑。他直言,中方在许多方面是“不可靠的合作伙伴”,并强调美国需要摆脱北京在稀土供应上的主导地位——“那是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剑,也悬在全世界头上的剑”。贝森特表示:“这是中国在对抗世界。他们把压力施加在整个世界身上,而世界也正在反击。未来一到两年内,我们将加速行动,摆脱这把悬在我们头上的剑。”这番话语凸显了美国对于中国稀土优势的战略警惕,并预示着美国及其盟友将持续投入资源以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替代技术的研发。
鉴于中共此前的稀土管控措施涉及范围之广,欧盟方面也密切关注中方的缓和行动。欧盟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表示,欧盟的理解是中方的暂停措施适用于全球,但欧盟仍在与北京接触,以了解具体执行方式。这表明,即使是暂时的缓和,其长期影响和执行方式仍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对此保持着警惕。
芬太尼问题:合作的挑战
在芬太尼问题上,双方的表述也存在差异。白宫声明指出,“中国将采取重大措施,切断芬太尼流入美国。具体而言,中国将停止向北美出口某些特定化学品,并严格控制向世界各地出口某些其他化学品。”而中方的说法则更为简洁,仅为“双方就合作打击芬太尼达成共识”。这种差异暗示了美方对于中方行动的具体性和可执行性有更高的期待,而中方则可能在执行层面保留了灵活性。
金德芳对此表示怀疑,她认为未来中方可能声称无法控制前体化学品的流向,尤其是流向墨西哥等第三方国家的部分。她强调:“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很脆弱。”历史经验也支持这种观点,她提醒道,“中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也曾承诺购买大豆,但并未完全兑现。”这反映了在敏感问题上的合作,往往会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承诺与实际行动之间可能存在落差。
农业采购:回归“常态”但仍存变数
在农业采购方面,根据白宫公告,中国承诺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至少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2026年至2028年每年至少购买2500万吨。策纬咨询公司研究主管裴西霞对此分析认为,这项协定基本上让美中农业贸易政策回到了2025年前的“常态”。她解释说,对于大豆种植者而言,这份采购协议为市场预期设定了底线,意味着农民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作物,今年有望实现收支平衡。这对于许多需要依赖销售收入偿还债务和购买下一季农资的农户而言,无疑是好消息。
然而,裴西霞也提醒道:“要说这是一场胜利仍言之过早,因为农民的处境并未比特朗普上任前更好。从某些角度看,他们的情况甚至更糟,因为今年市场的不确定性已造成冲击,而未来这项协议是否能持续也仍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尽管短期内农业采购协议提供了稳定性,但中美贸易关系的长期波动性,以及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性,使得美国农民的未来前景仍充满变数。历史上,中美贸易关系的起伏常常伴随着农产品采购承诺的变化,这使得此次协议的长期稳定性仍需时间检验。
台湾问题是潜在的“炸弹”
在本次中美元首会晤的官方通稿中,以及特朗普会后向媒体的表态中,“台湾”一词几乎未被提及。特朗普甚至表示,会晤期间中方“完全没有提到”台湾。这一现象与拜登任期内中方的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22年巴厘岛峰会和2023年三藩市峰会上,习近平都曾直接且强硬地谈及台湾问题。例如,在巴厘岛峰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的内政。”他还强调:“任何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都违背中国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都绝不会答应!”
此次会晤中台湾问题的“缺席”,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与特朗普政府的优先级有关,其在第二任期内更倾向于聚焦贸易议题,而非台湾及更广泛的人权问题。外界原本担忧,为了达成贸易协定,特朗普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但事实上并未发生公开的表态。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台湾的战略重要性在中美关系中有所减弱。分析人士普遍指出,台湾问题依然是未来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危险的潜在冲突点。朱志群教授对此表示:“这牵扯到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对中国的战略竞争,他(特朗普)不会轻易放弃台湾问题,所以一定会继续打‘台湾牌’。”这表明,尽管在元首会晤中台湾问题被搁置,但它作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棋子,其地位并未改变。
川普(特朗普)在会晤后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采访时,被问及如果北京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介入防卫台湾。他的回应是:“如果那种情况发生,你就会知道我的决定,他(中方)很清楚答案。”
综观此次中美元首会晤的协议细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并非迎来了真正的“休战”,而是在“对等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种极为“脆弱”的暂时平衡。这种平衡的建立,是基于双方都意识到全面对抗的巨大成本,并在各自关键利益领域做出了策略性的妥协。
然而,这种平衡的“脆弱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双方对协议内容的解读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稀土管制、芬太尼合作和农业采购等议题上,各自的表述都为未来的灵活操作留下了空间。这使得协议的执行充满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因为一方对条款的解释或行动不符合另一方的预期而产生新的摩擦。
其次,专家们普遍认为,此次让步更多是基于对对方报复能力的忌惮,而非根本性矛盾的解决。这意味着,一旦双方认为手中的筹码足够,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暂时的“停火”状态随时可能被打破。特别是对于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中国的“暂缓”而非“取消”措施,以及美方对摆脱依赖的加速行动,都预示着深层次的科技战和供应链竞争仍在继续。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台湾问题这一潜在的“炸弹”。尽管在本次会晤中被刻意淡化,但它作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其重要性和敏感性并未减弱。美国的“战略模糊”与中国的“核心利益”诉求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任何一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行动,都可能迅速点燃两国关系的导火索。
因此,此次中美元首会晤更像是漫长竞争中的一次短暂“换气”,而非根本性的关系转折。它为双方提供了一个重新评估战略、调整策略的机会,但同时也清晰地揭示了两国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竞争仍在持续。华盛顿与北京之间,或许并非“休战”在望,而是在开启一轮更为复杂、更具策略性的新较量。这种较量将不再仅限于公开的贸易战,而可能转向更为隐蔽、更具长期影响力的科技竞争、地缘政治博弈和供应链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