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总理卡尼(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肖然采访报道)加拿大总理卡尼上任六个月,面临川普重返白宫后对加拿大钢铝木材加征关税的严峻挑战。安省省长福特7500万美元反关税广告更激怒川普,导致美中谈判暂停。与此同时,卡尼转而寻求修复加中关系,于10月底APEC峰会与习近平会面,标志2017年以来首次高层互动,卡尼还接受访华邀请。《华尔街日报》稍早发表《美加贸易战正把卡尼推向习近平》一文,时评人冯志强认为加中意识形态迥异,相信加拿大不会“琵琶别抱”,同时也呼吁卡尼不要因经济利益而“与虎谋皮”。
10月31日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卡尼与习近平会面持续39分钟,这是2017年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互动。卡尼称此为加中关系“转折点”,双方同意“再次会晤”并努力减少“摩擦点”,包括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100%关税与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猪肉等农产品的报复性关税。习近平邀请卡尼访华,卡尼接受,期待推动清洁能源和农业贸易合作,但未公布具体关税减免或量化协议。随后,中国恢复加拿大为团体游客批准目的地,显示外交缓和迹象。不过,如何在美墨加协定制约与国内安全担忧中平衡对华合作,是卡尼任期内的核心挑战。
背景:加美贸易摩擦与转向中国的动机
自川普(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对加拿大钢、铝和木材等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严重冲击加拿大经济。川普甚至提出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的挑衅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双边紧张关系。加拿大多次尝试通过谈判说服美国降低关税,但进展甚微。尤其是安省省长福特(Doug Ford)斥资7500万美元在美国投放反关税电视广告,引用前总统里根的讲话攻击川普的贸易政策,试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举动非但未能软化美国的立场,反而激怒川普,导致谈判于上周中断。美国驻加拿大大使皮特・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公开批评加拿大“烧毁了美加之间的桥梁”。川普在亚洲峰会期间也明确表示,暂时不会与卡尼会面。
冯志强对此评论道,福特的广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莽撞且贻笑大方”,不仅让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出尽洋相,还扯断了加美之间微妙而敏感的谈判联系。他认为,所谓川普“将加拿大推向中国怀抱”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加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不过是“大家庭里分蛋糕的吵闹”,而加拿大与中共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鸿沟,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可弥合。加拿大不会“琵琶别抱”,因为中共并没有体量能吸收加美之间的贸易额。他指出,福特的鲁莽行为连累卡尼不得不“陪笑”请求美国重启谈判,但至今僵局依旧,福特应承担很大责任。
在加美关系受挫的背景下,卡尼试图通过开拓中国市场为加拿大经济寻找出路。加拿大正努力为菜籽油、猪肉和海鲜等农产品重新打开中国市场,这些产品因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而遭到中方报复性关税。卡尼强调:“中国是我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巨大。我们与中国的七年高层接触空白必须结束。”自2018年华为高管孟晚舟事件以来,加中关系陷入低谷,中国逮捕两名加拿大人麦克、指责中共干预加拿大选举、以及加拿大在印太战略中将中(共)国称为“破坏性全球大国”,都使双边关系雪上加霜。卡尼与习近平的会面为打破僵局迈出了关键一步。
卡尼在“与虎谋皮”?
卡尼的加中关系修复计划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旨在抵消美国关税的负面影响。加拿大已开始向中国出口天然气,并将中国称为“战略伙伴”。中国方面也表示,中加关系呈现“积极势头”。卡尼与李强总理在6月通话、9月在纽约会面,为APEC峰会上的领导人会晤奠定了基础。然而,北京明确提出,只有在加拿大降低对电动汽车100%的关税后,中方才会取消对加拿大农产品的限制。这迫使卡尼在保护本国农业与汽车产业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卡尼与习近平的会面可能在某些领域达成初步共识,例如有限的农产品贸易协议,但CBC和CTV报道均未披露具体关税减免或量化协议,指出“尚不清楚是否会导致减少对加拿大油菜和中国电动车的毁灭性关税”。据CBC报道,曾被北京当作“外交人质”拘押逾千日的加拿大前外交官迈克尔・科夫里格(Michael Kovrig)于10月下旬受访时表示:“看到总理或外长与曾参与拘押我并敲诈加拿大的那些人微笑握手‘令人不适’”。他警告中共可能用“外交包装”掩盖实质威胁,敦促政府透明评估风险、权衡经济回报,并勿忽略中共对加拿大的胁迫历史,以免重蹈覆辙。
布鲁塞尔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高级研究员雅各布・芬克・柯克加德(Jacob Funk Kirkegaard)指出:“中国非常擅长将某些关系武器化。”他认为,中国以农产品市场准入为筹码,试图迫使加拿大在电动汽车关税上让步,这可能导致廉价中国电动汽车涌入加拿大,冲击本地汽车产业。加拿大油菜籽主产区的领导人支持以电动汽车关税换取农产品市场准入,但卡尼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警告,若与中国达成汽车协议,可能损害与美国的关系。“事情并不简单,”他在会晤前表示,“汽车行业的情况复杂,我们不能指望向中国敞开大门而对美关系不受影响。”
曾担任特鲁多副幕僚长的布莱恩·克劳(Brian Clow)也告诉《华尔街日报》警告与中(共)国打交道要小心,因为北京也会利用关税惩罚其他国家。
冯志强指出,卡尼政府舍近求远,越过太平洋追求中共来改变加拿大的经贸现状,是不明智之举。在当前美国强力干涉下,全球经贸体制正与中共脱钩,卡尼却试图将加拿大带进死胡同,可能让加拿大成为中共经济崩溃的陪葬品。他认为,中共从来不拿加拿大当回事,调低进口中国电动车100%税率以换取放宽加拿大农产品出口的举措不过是敷衍。加拿大作为美国北方后院的地理位置才是中共真正看重的,中共利用加拿大进行如芬太尼前体出口等“不对称战争”,残害美国和加拿大年轻人。这种行为反映了中共的真实居心,卡尼的策略如同“与虎谋皮,缘木求鱼”。
美墨加协定的制约与地缘政治风险
卡尼的策略受到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USMCA)的严格制约。该协定包含一项条款,禁止缔约国与“非市场经济体”签署协议,这明显针对中国。冯志强指出,尽管北美自由贸易2.0(USMCA)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但地缘形成的经贸依赖对加拿大是一把双刃剑。若加拿大与中国的经贸互动发展起来,势必削弱加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因为美国立法会拦截包含中国成分的加拿大出口商品,例如使用中共加工零部件或含有中共科技内涵的产品,这些被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他警告,加拿大若试图摆脱对美国经贸的依赖,转向印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如“走钢丝,如履薄冰”。
卡尼还尝试与印度接触,但冯志强认为这一路径同样充满障碍。他指出,莫迪领导的印度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采取投机作风,趁欧美切割与中共的供应链,吸纳西方投资和科技代工订单,同时低价采购俄罗斯能源。然而,加拿大与印度因移民问题和历史上的航空劫机事件存在宿怨,印度未必将加拿大视为优先经贸伙伴。冯志强质疑,与中共或印度做生意是否能为加拿大带来长期利益,认为任何经贸发展都是“短期行为,饮鸩止渴”。
国内质疑与平衡盟友关系的挑战
卡尼政府在修复加中关系时,需应对国内对北京的强烈质疑。自2018年孟晚舟事件以来,加拿大民众对中共干预选举、投资安全及人权问题的担忧加剧。卡尼与习近平的会面可能被视为缓和关系的积极信号,但也可能引发国内批评,认为政府在国家安全和价值观上妥协。冯志强警告,卡尼政府的举措累及国家安全,不仅与提升加拿大经济无缘,甚至可能损害加美共同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加拿大在经济和文化强势的美国身边,200多年来始终面临被吞并的危险,但绝不能通过与“意识形态的异类”(指中共)交善来摆脱困境。他批评卡尼的策略可能导致加拿大与中共的关系沦为“浮士德与菲费斯特关系的合同模式”,牺牲长期利益换取短期经济缓解。
卡尼面临的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地缘政治博弈:既要应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又需谨慎处理与北京的关系,以免激怒关键盟友美国,同时还要平息国内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冯志强的批评反映了部分加拿大人对卡尼策略的担忧:加拿大不应在美中之间选边站,而应在民主供应链阵营中寻求妥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