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國人債務爆雷!外資撤離加速經濟崩潰(圖)


人民幣
人民幣(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2025年,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個人與家庭債務危機愈演愈烈,逾期貸款人數激增,影響社會消費與經濟循環;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加速撤離,深圳與上海等昔日繁榮城市經濟數據大幅下滑,暴露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根據文昭與唐青的分析,本文將深入探討中國個人與家庭債務危機的嚴重性、外資撤離的背景與影響,以及中共內部政策與權鬥如何加劇經濟困境。

個人與家庭債務危機:1.2億人的還債困境

- 驚人數字:1.2億人陷入中度以上債務逾期

根據文昭引述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個人網貸與信用卡貸款中度逾期(30至90天未能及時還本付息)人數高達1.2億人,佔全部貸款用戶的約三分之一。若加上90天以上的重度逾期(4300萬人),債務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這些數字雖來自非官方渠道,但通過與美國及希臘的數據對比,顯示中國的情況介於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信用卡重度逾期率6.8%)與2015年希臘債務危機(信用卡重度逾期率55%)之間,反映出中國個人債務問題已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

- 債務與儲蓄的矛盾

中國居民儲蓄餘額屢創新高,2024年達56萬億元人民幣,但個人與家庭債務總額卻高達80多萬億元(約11.5萬億美元)。表面上看,儲蓄與債務的對比顯示中國家庭的還債能力有限。更嚴重的是,儲蓄分布極不均勻。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人均存款超過10萬元的家庭僅佔總數的10%,而存款超過100萬元的家庭不到0.1%。這意味著大多數債務重壓下的家庭幾乎沒有儲蓄,屬於典型的「月光族」或低儲蓄人群。

- 現金短債比:家庭財務健康的關鍵指標

文昭提到,家庭財務健康的核心指標是「現金短債比」,即一年內可動用的稅後收入與存款總和與短期債務(包括房貸、消費貸款及利息)的比率。若該比率低於1,家庭還債能力將面臨挑戰。在中國,許多家庭的現金短債比遠低於1,尤其是在失業率上升、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如加拿大的失業保險金替代率可達55%,並可領取數月,幫助家庭度過經濟困難。而中國的失業保險替代率僅約20%,遠不足以支撐失業家庭的基本開支。

- 房貸與消費貸款的惡性循環

在中國,房貸是家庭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文昭指出,許多中度逾期者優先保障房貸還款,通過「拆東牆補西牆」方式(如刷信用卡還最低還款額)維持財務平衡。然而,一旦進入重度逾期(超過180天),這些家庭往往連房貸也無法償還。4300萬重度逾期者中,幾乎所有有房貸的家庭都處於斷供邊緣,而1.2億中度逾期者則正走向這一危險境地。

未來展望:債務危機的惡化趨勢

文昭預測,中國經濟正面臨「債務+通縮+人口萎縮」的三重危機。根據估計,中國總債務(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達455萬億元人民幣,以3%的商業銀行貸款利率計算,僅利息支出每年就需13.65萬億元,佔2024年GDP(135萬億元)的10%以上。這意味著,即便GDP增長率達到10%(現實中幾乎不可能),也僅能維持債務不惡化。隨著人口萎縮和資產價格下跌,抵押品(如房地產)價值縮水,銀行可能要求債務人追加抵押,進一步加劇債務危機。

外資撤離與城市經濟衰退

- 大眾汽車關廠:外資撤離的縮影

唐青提到,大眾汽車與上汽集團合作的南京工廠於2025年關閉,這是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又一次重大挫敗。該工廠自2008年投產,年產能最高達36萬輛,但隨著燃油車市場萎縮及物流成本高企,大眾選擇關停並將部分生產轉移至江蘇其他地區。早在2022年,大眾已關閉上海安亭第一工廠,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的持續收縮。作為曾佔全球交付量30%的中國市場,如今大眾被本土電動車品牌(如比亞迪)超越,市場份額急劇下降。

- 外資車企的困境

唐青分析,中國燃油車市場急劇萎縮,本土電動車品牌迅速崛起。比亞迪2023年超越大眾,成為中國銷量最高品牌,2025年上半年銷量突破210萬輛,同比增長33%。本土品牌通過低價策略(比亞迪車型比大眾便宜約40%)和技術進步,逐步蠶食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其他外資車企如吉普(母公司Stellantis)也陷入困境,其與廣汽集團合作的廣汽菲克已申請破產,吉普車型僅靠進口銷售,銷量慘淡。

- 「養套殺」模式:中共對外資的策略

唐青指出,中共對外資企業採取「養套殺」模式:先以市場和政策優惠吸引外資進入,隨後通過技術轉讓、合資要求甚至商業間諜手段獲取技術,最終扶持本土企業將外資擠出市場。從摩托羅拉、蘋果到特斯拉,這些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經歷無不印證這一模式。特斯拉上海工廠雖一度成功,但其供應鏈夥伴迅速轉為競爭對手,削弱其市場地位。

- 深圳與上海的經濟低迷

深圳和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的標桿城市,如今面臨嚴重衰退。根據深圳市統計局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深圳工業增速僅3.5%,同比下降8.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下滑9.2%,出口下降8.6%。街頭流浪者增加,企業拖欠工資,辦公樓空置率上升,甚至高科技園區的辦公樓被改為共享工位或菜市場。

上海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官方宣稱2025年一季度GDP增長5.1%,但實際感受與數據背離。街頭冷清,地鐵空蕩,公寓空置率上升,外來常住人口首次跌破千萬。中產階級因高額房貸和投資失敗瀕臨破產,餐飲業等服務行業普遍艱難,10家餐館中有8家在苦撐。

中共政策與內鬥的影響

- 地方債務的「化債」騙局

文昭提到,中共對地方隱形債務和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高度重視,但對個人和企業債務則採取「聽之任之」態度。所謂的「化債」並非真正化解,而是通過發行4萬億元再融資債券,將高利率短期債務轉為低利率長期債務。這一操作僅是「挪動包袱」,並未縮減債務總量。地方債務總額高達100萬億元以上,4萬億元僅夠支付利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內鬥與政策混亂

唐青指出,中共高層內鬥加劇,影響經濟決策的穩定性。習近平親自挑選的政治局班底陷入亂局,例如丁薛祥主導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成為爛尾工程,前新疆書記馬興瑞突然免職,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人間蒸發」。這些亂象削弱了中共的統治威信,也導致經濟政策執行不力。地方經濟低迷與高層權鬥密切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動搖了外資信心。

未來展望與挑戰

- 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

文昭提到,中國缺乏全國性的個人破產制度,這與房地產在家庭財富中的高佔比及信用體系不健全有關。一旦允許大規模個人破產,銀行不良貸款可能失控,且第三方專業破產託管力量不足,易受行政干預。當前,債務人與銀行只能通過協商緩解壓力,但若經濟不回暖,個人收入不改善,債務危機將進一步惡化。

- 人口萎縮與資產價格下跌

隨著人口萎縮,房地產需求下降,資產價格持續下跌。銀行對抵押品價值的重新評估將導致更多家庭面臨追加抵押的壓力,進而引發資產清算與破產潮。文昭警告,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打斷消費與再生產循環,加劇通縮壓力。

- 外資撤離的長期影響

外資企業的撤離不僅削弱中國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還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加劇失業與債務問題。深圳與上海的經濟低迷可能預示著中國經濟進入長期衰退,昔日繁榮的城市正面臨結構性挑戰。

亂世中的生存之道

中國經濟正面臨債務危機、通縮壓力與人口萎縮的三重打擊,外資撤離與城市經濟低迷進一步暴露了結構性問題。中共高層內鬥與政策混亂加劇了經濟困境,地方債務的「化債」騙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文昭建議,在當前亂世中,個人應避免新增債務,優先還清舊債,追求穩定而非高增長,以應對未來的經濟不確定性。

唐青則呼籲關注外資撤離與城市經濟衰退的深層原因,並質疑中共政策是否能帶領中國走出困境。未來,中國經濟能否找到新的增長點,抑或繼續陷入泥潭,仍充滿不確定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