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識人術 4點看透一個人(圖)


曾國藩曾說:「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曾國藩曾說:「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為人守誠

一個誠信的人,總是能恭敬地對待他人,但凡開口也必定能說到做到。

那麼,做人誠信的人是甚麼樣子呢?

曾國藩總結說:「相見必敬,開口必誠。」

曾國藩不僅時常教導家人子弟要為人誠信,自己努力做到以誠待人。

一次宴會上,曾國藩聽到部下對將帥的評論。

有人說:「左帥嚴,人不敢欺;李帥明,人不能欺。」

曾國藩感興趣地問:「可不可給我一個評價?」部下面面相覷。

最後,一位小官員小聲說道:「曾公仁,人不忍欺。」

眾人都稱妙,曾國藩自己心裏也十分欣慰。

這件小事恰恰說明,曾國藩素常確實做到了以誠待人。

這正是應了魏微所說的「君子所保,唯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乃立人立世之本,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其它方面也一定差不了,值得與之深交。

二、做事有度

俗話說,做人做事必有度,失度必失誤。

在官場摸爬滾打、縱橫幾十年的曾國藩,做人做事尤其提倡,方圓有度。

其成功之道也正是在於外圓內方,內有操守,外有尺度。

曾國藩手下有一員悍將,名為鮑超。

一次鮑超因與曾國荃鬧矛盾,甩手不幹了。

曾國藩對其推心置腹:「你撂挑子,懂內情的人知道你與老九鬧意見。

不懂內情的人,會懷疑你對朝廷不滿。

你這樣做,很容易給別人留下攻擊你的把柄啊。」

剛柔相濟,外圓內方,有理有節,軟中有硬,不走極端,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他常說:「留一分餘地,可回轉自如。不留餘地,則易失之於剛,錯而無救。」

正是因為這份張弛有度、外圓內方,曾國藩才做到了處廟堂之高而安然無恙。

歷史上,范蠡、張良等有大成就的人,也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很多時候,成敗興衰,濃淡緩急,就看如何把握分寸。

與有分寸、懂尺度的人相交,是莫大的收穫。

三、活得大氣

「大氣」,是一種人格魅力。那麼,何為大氣?

古人云:「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一個人倘若心胸狹隘、缺乏器量,注定成不了大器。

曾國藩說:「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在大氣做人方面,曾國藩堪稱表率。

初到江西時,曾國藩準備重建水師。

然而巡撫陳啟邁為了防止曾國藩奪權,卻對其百般刁難。

甚至還下令打擊接近曾國藩的官員士紳。

然而,曾國藩對此淡然處之。

每當有人攻擊他,他總是正襟危坐,閉目養神。

直到那人喊得唇焦舌燥,四處找水喝,他才慢悠悠地站起來說:「諸位慢喝,我要回去練兵了。」

曾國藩的墓誌銘中寫道:

他與左宗棠志趣不合,但十分欣賞左宗棠的才能,因此仍然對其重用。

曾國藩還曾囑咐自己的兒子,不要與左宗棠、瀋葆楨二人交惡。

這樣一種寬容,正是曾氏頤大局、識大體的重要表現。

馮夢龍在《增廣智囊補》中說:「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人活得大氣,才能不被眼前的瑣事困擾,放眼望去天地寬。

四、言辭謙虛

曾國藩曾說:「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在他看來,「立身以不妄語為本」,謙虛謹慎「不妄言」做人的本分。

他不僅要求自己和家人謹言慎行,少說大話。

在各類人才當中,他也偏愛那些踏踏實實做事,話不多的人。

在湘軍將領中,李續賓就是這樣的人。

他平時很沉默,只要他一張口,就一定精闢到位,且說到做到。

因此,曾國藩對其非常欣賞重用。

在招募湘軍的時候,曾國藩也明確強調:

寧可招那些沉默寡言的人,也不招那些油腔滑調的人。

李白說「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踏實做事,比一切誇誇其談來得更實際。

一群人當中最安靜的那個,往往最有實力。



責任編輯:淑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