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醫療處崩塌邊緣 支出暴漲無盡等待(圖)


醫院
示意圖:醫院(Pexels)

【看中國2025年9月15日訊】(加拿大記者李亭綜合報導)在加拿大,「免費醫療」的光環下,隱藏著一個令人痛心的真相:醫療支出激增256%,卻換來候診時間長達數月、家庭醫生短缺、無數患者在等待中失去生命。究竟是什麼讓原本令加拿大人引以為傲的醫療體系陷入危機,為何巨額投入未能帶來希望,而是將整個體系推向崩塌的邊緣?

醫療支出的暴漲與隱形負擔

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的全民醫療體系常被宣傳為「免費醫療」,但事實遠非如此。表面上,患者在醫院或診所就診無需直接支付費用,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療服務沒有成本。菲沙(Fraser)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5至2026財年,全國約23.8%的政府稅收將流向公共醫療體系,相當於每個四口之家每年為醫療系統間接支付約1.9萬加幣。這些費用通過個人所得稅、公司稅、銷售稅、地稅等多種形式,從每個納稅人的口袋中默默流出。阿爾伯塔省的2025年預算批評者指出,醫療保健資金短缺已成為突出問題,儘管總支出增加,但實際容量和資源分配未能跟上需求,導致系統進一步緊張。

這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模式,讓全民醫療的「免費」標籤變得名不副實。更令人擔憂的是,儘管投入巨大,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卻在持續下滑。分析人士指出,過去28年,醫療支出的增長速度遠超其他生活成本,但加拿大人卻面臨越來越長的候診時間和越來越少的醫療資源。這不禁讓人質疑:這些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為何更多的投入換來的卻是更差的體驗?根據加拿大衛生信息研究所的報告,加拿大的醫療體繫在大多數同等國家中落後,負擔能力在大西洋省份、阿爾伯塔、卑詩和育空地區成為重大障礙,許多成年人報告稱無法負擔醫療費用。此外,弗雷澤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2024年,非緊急手術等待時間導致患者損失52億加幣的工資收入,這一經濟影響在2025年預計進一步加劇。這些數據凸顯了系統性低效:資金雖多,但分配不當和行政負擔導致實際服務交付滯後。

在聯邦選舉中,醫療保健已成為核心議題。新民主黨領袖賈格米特·辛格承諾,到2030年雇佣3.5萬名護士,以緩解系統壓力。然而,批評者認為,這些承諾雖鼓舞人心,但缺乏具體執行機制,難以解決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問題。總體而言,醫療支出的暴漲並未轉化為更好的服務,而是加劇了納稅人的隱形負擔和系統的整體崩潰。

家庭醫生的短缺:醫療體系的入口危機

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的醫療體系以家庭醫生為核心,家庭醫生不僅是患者健康管理的「總控臺」,還承擔著分診和轉診的關鍵角色。沒有家庭醫生的患者,幾乎無法進入專科診療、影像檢查或康復治療的流程。然而,數據顯示,全加拿大約有650萬成年人(超過五分之一)沒有家庭醫生,其中安大略省最為嚴重,250萬人(佔省人口16%)缺乏家庭醫生,預計到2026年,這一數字可能增至400萬,接近全省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約70萬人(佔總人口13%)沒有家庭醫生。全球新聞的一項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加拿大人因缺乏醫生而轉向在線求醫,這反映了初級護理短缺的嚴重性。

新移民尤其感受到這一問題帶來的衝擊。許多剛到加拿大的移民被告知,需盡快登記排隊等待家庭醫生,但排隊時間可能長達數年。這種情況與中國等國家的就醫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患者可以直接前往醫院掛號,當天即可就診;而在加拿大,沒有家庭醫生的患者,只能求助於人滿為患的Walk-in Clinic、昂貴的私人診所或急診室。Walk-in Clinic常常人滿為患,掛號全憑運氣;私人診所一次就診費用動輒數百甚至上千加幣;急診室則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病例,非緊急情況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數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加拿大衛生信息研究所報告指出,17%的加拿大人報告沒有常規醫療提供者,這導致緊急室壓力巨大,許多非緊急病例被迫湧入急診室。

更令人痛心的是,即便患者成功分配到家庭醫生,問題依然未解。分析人士指出,統計顯示,從家庭醫生初診到專科轉診,平均等待時間長達30多周(約7個半月)。在等待手術、影像檢查或治療的過程中,全國每年有數千人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離世。僅2023年至2024年間,就有15,474人在候診名單中去世,他們並非死於疾病,而是被困在無盡的等待中。2024年,約三分之二的加拿大人等待三個月以上才能見到專科醫生,這一比例在2025年未見改善。魁北克省的緊急室等待時間最長,阿爾伯塔省也未見顯著進步。這些等待時間不僅影響患者健康,還造成經濟損失,推動更多人尋求私人醫療選項,形成四層醫療體系:公共系統、私人補充、富裕階層私人護理,以及邊緣化群體完全無法獲得服務。

家庭醫生斷層:供給危機愈演愈烈

分析人士指出,家庭醫生短缺的根源在於供給與需求的嚴重失衡。首先,老齡化導致家庭醫生隊伍迅速萎縮。據加拿大醫學會數據,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醫生年齡在55歲以上,許多人將在未來5至10年內退休。安大略省更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醫生年過60歲,已開始減少接診量或退出崗位。每當一名家庭醫生退休,其名下患者將重新進入排隊系統,雪球效應使得等待名單越積越長。一份報告顯示,加拿大目前家庭醫生供需缺口達22,823人,新畢業生僅約1,300人,無法填補空缺。

其次,年輕醫生越來越不願選擇家庭醫生作為職業道路。儘管家庭醫生工作看似穩定且受尊重,但繁重的日常診療、慢性病管理和文書工作,以及相對較低的收入(比專科醫生低30%以上),讓許多醫學院畢業生望而卻步。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收入更高、工作節奏更靈活的專科醫生職業,或轉向公共衛生研究和行政崗位。這導致家庭醫生崗位持續流失,而新鮮血液嚴重不足。安大略省家庭醫師學院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無家庭醫生的安大略人從180萬增至260萬。農村和北部安大略醫院為吸引臨時醫生提供巨額激勵,但競爭激烈,如「軍備競賽」。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家庭醫生的地理分布極不均衡。大多數醫生集中在多倫多、溫哥華、蒙特利爾等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偏遠地區(如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薩斯喀徹溫省)長期面臨醫生短缺。即使政府提供補貼,效果也十分有限,年輕醫生不願前往資源匱乏、收入較低的地區執業。這使得偏遠地區的居民可能需要等待數年才能分配到家庭醫生,一旦醫生退休,整個社區可能重新陷入無醫可依的困境。北部安大略的醫生短缺已演變為「災難」,醫學會呼籲立即干預。同時,美國醫生移入加拿大的趨勢雖有幫助,但每月僅100通諮詢,無法根本解決短缺。

需求暴漲:老齡化與移民的雙重衝擊

分析人士指出,醫療需求的激增進一步加劇了體系的壓力。首先,人口老齡化帶來診療需求的快速增長。2025年,全國65歲以上老人超過760萬人,佔總人口20%以上,遠高於2000年的12.2%。老年患者平均每年就診7至9次,遠超年輕人的1次甚至0次,慢性病管理和複雜診療需求顯著推高了醫療成本。到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將近佔四分之一,重塑醫療體系。省份尚未為嬰兒潮一代的醫療成本做好準備,儘管醫生人均數增加,但系統仍被上升成本壓垮。長期護理護士數量在2023年較疫情前減少,影響護理質量和等待時間。一份新報告強調全面老年評估的關鍵作用,到2036年,四分之一公民將超65歲。

其次,移民人數的劇增對醫療系統構成巨大挑戰。2020年至2025年,加拿大人口從3800萬增至4200萬,新增約42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為新移民、難民、留學生和外籍勞工。這些新居民一落地即可享受公共醫療服務,導致醫療系統在資源未擴容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新增了相當於大多倫多地區人口的患者群。家庭醫生數量、診所容量和醫院床位未能同步增長,系統不堪重負。加拿大面臨23,000名家庭醫生短缺,這一缺口持續擴大。美國政策可能吸引更多醫療工作者,但也可能加劇加拿大短缺。

老齡化和移民的雙重衝擊,不僅推高需求,還暴露了系統脆弱性。長期護理設施報告,50%以上因員工減少而影響護理質量,等待時間延長。這些趨勢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危機,如果不加以應對,將進一步崩潰公共醫療體系。

治理與資金的結構性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加拿大每年投入巨額資金(2025財年公共醫療支出高達2000多億加幣,佔政府總支出的23.8%),但效果不彰。加拿大的醫療體系採用「聯邦出錢、省級管理」的雙層治理模式,聯邦政府通過加拿大醫療轉移金撥款,但不參與具體管理。各省自行決定資金分配、醫院運營和醫生招聘,缺乏全國統一的績效考核機制。這導致聯邦「只管撒錢,不管結果」,省政府「只管花錢,不管效率」,醫院「只管領錢,不管產出」。衛生部長聲明承認,加拿大人面臨緊急室超載和等待時間過長等重大挑戰。

資金分配的不合理進一步加劇問題。大部分預算流向大型醫院、專科和重症護理,而承擔70%基礎診療的家庭醫生和社區診所僅分到不到7%的預算。小病患者湧向醫院,導致資源堵塞,成本上升,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醫院內部效率低下,醫生每天花30%至40%的時間處理文書和流程,真正診療時間被嚴重壓縮。床位和設備調度僵化,資源無法實時調配,空置與擁擠並存。馬尼托巴護士工會報告稱,醫療系統處於危機點,溫尼伯醫院表現最差,無顯著改善。公共衛生機構裁員320人,作為「後疫情調整」,進一步削弱系統韌性。

聯邦選舉中,各黨承諾改革初級護理,但專家指出,6.5百萬加拿大人無家庭醫生,訪問初級護理是首要關切。然而,治理碎片化阻礙了全國性解決方案,資金雖多,卻未轉化為可衡量的進步。

數字化的落後:效率的致命瓶頸

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醫療系統的數字化程度令人震驚地落後。許多地區仍依賴傳真發送轉診單、郵寄化驗結果,預約需逐一電話聯繫。各省的電子病例系統互不兼容,醫院與診所、甚至同城醫院之間無法實時共享病例數據。這導致患者每次轉診需重複檢查,浪費資源並拖慢效率。一份在美國幾小時可出的化驗報告,在加拿大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週。全國缺乏統一的線上預約和排班系統,資源空置與候診室爆滿並存,效率低下到令人咋舌。環球郵報報導,加拿大醫療記錄系統「生病」,共享電子記錄麻煩重重,對某些人構成健康風險。科技公司和政府正尋求修復這一系統。

數字化落後的影響,在等待時間危機中尤為明顯。政策選項建議,通過數字整合現代化醫療保健,可改善效率、減少等待時間,並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然而,缺乏全國統一平臺導致數據孤島,阻礙了從預防到治療的全鏈條優化。加拿大醫療協會指出,初級護理訪問不足是急診室等待時間長的主要原因,進一步放大數字化瓶頸。這一致命弱點,不僅浪費資源,還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緊急數字化轉型。

改革建議

分析人士建議,加拿大的全民醫療體系亟需全面改革,以下是幾點關鍵建議:

  1. 增加家庭醫生供給:分析人士建議,通過提高家庭醫生收入、改善工作環境、提供更多培訓機會,吸引年輕醫生進入這一領域,緩解供給短缺。新民主黨承諾,到2030年,確保每個加拿大人訪問家庭醫生。安大略選舉中,各黨承諾修復初級護理危機,包括簡化許可和增加醫生。

  2. 優化資金分配:分析人士建議,將更多預算投向初級護理和社區診所,減輕醫院負擔,提升基層診療能力,確保資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各黨在選舉中承諾增加醫生和簡化許可。針對老齡化,引入全面老年評估,以支持人口轉變。

  3. 推進數字化轉型:分析人士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病例系統和在線預約平臺,打通醫院、診所和實驗室間的數據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專家呼籲數字解決方案應對危機。

  4. 引入績效考核:分析人士建議,建立跨省統一的醫療服務績效評估機制,確保資金投入與服務質量掛鉤,推動系統效率的提升。聯邦選舉提供改革機會,但需超越辯論。環球郵報呼籲正視四層醫療現實,並改革以應對外部威脅。

此外,分析人士強調,吸引國際人才,如美國醫生,並為農村地區提供激勵,將有助於橋接缺口。改革需多方協作,包括政府、醫學會和科技行業,以實現可持續改進。

有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的全民醫療體系曾是國民引以為傲的象徵,但如今卻成為無數家庭的痛點。面對支出暴漲256%、候診時間不斷延長、服務質量持續下降的現實,政府和民眾都必須正視問題根源。《環球郵報》(Global and Mail)警告,醫療危機不僅是緊急室訪問問題,還包括專科等待、手術延誤和診斷訪問,加上老齡化人口的緊迫性,相關方需立即行動,否則更多生命將在等待中消逝。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