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看全國經濟衰退 地方「三資改革」透支未來(圖)


2025年11月4日,上海靜安區靜安寺全景。(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16:9)
2025年11月4日,上海靜安區靜安寺全景。(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作為中國經濟的窗口城市,上海的商業地標正逐漸失去往日光彩,南京路步行街的冷清、虹橋站的關店潮以及地方財政的崩盤,無不揭示中國經濟正陷入系統性衰退。從全國範圍看,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困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以及中共對經濟數據的嚴格控制,共同勾勒出一幅經濟低迷的圖景。

上海的衰退:經濟中心的縮影

上海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其繁華的商業氛圍和國際化形象吸引了無數遊客和投資者。然而,2023年起,這座城市的商業活力就顯著下滑,成為全國經濟困境的縮影。

南京路步行街,作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曾是遊客和本地居民的必訪之地,如今卻冷清異常。據相關微博自媒體文章和網友拍攝的實地視頻,位於南京東路的芝地廣場人流稀少,電梯和電動扶梯停運,商場內的餐廳大多歇業。知名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的門店關閉,門頭燈電線裸露,牆上殘留的招牌字跡若隱若現,宛如「狗皮膏藥」貼在街頭,讓這條寸土寸金的步行街蒙上了一層蕭條的陰影。類似的景象也出現在虹橋站,這座集高鐵、機場、捷運和長途客運於一體的交通樞紐,站內通道兩旁的店舖多數關門,裝修燈光昏暗,鐵索高懸,失去了往日的熱鬧氣息。上海火車站的地下商場同樣慘淡,文具店、服裝店、手機配件店的鐵卷門緊鎖,反映出外地遊客和打工者的銳減。例如,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在上海火車站地下通道連續走過十幾家店舖,竟無一家開門,這樣的場景讓他感嘆「上海家道中落」。

本地居民的消費力也在下降。遠東集團在徐家匯經營30年的太平洋百貨,作為服務上海老市民的商業地標,於2023年8月黯然關閉。這家百貨公司曾因地鐵1號線的便利而生意興隆,吸引了大量從閔行、松江等遠郊遷來的居民前來購物。然而,隨著經濟下行,這些居民的消費能力枯竭,太平洋百貨最終難以為繼。疫情後,外國公司大量撤離,上海的外國人數量從數十萬銳減,許多高薪家政人員失去為外國家庭服務的機會,被迫轉為低薪零工。例如,原本為外國家庭提供每週五天、月薪媲美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如今多數只能做鐘點工,收入大幅縮水。外灘等國際化地段也失去往日光彩,北京東路和靜安東路等靠近外灘的街道,甚至在上午時段出現無車無人的景象。上海的蕭條只是全國經濟困境的一個縮影,深圳、成都、武漢、南昌等城市的商業活動萎縮更為嚴重,網友紛紛表示「連上海都這樣了,我們其他地方更沒指望」。

2024年,上海商業區蕭條延續。據澎湃新聞8月報導,南京路步行街客流量同比降20%,工作日人流僅疫情前40%。虹橋站關店率升至30%,外地客流減少5%,商戶銷售額下滑15%。芝地廣場商戶流失加劇,空置率達15%,電商競爭和租金壓力致小店關門。

2025年,上半年情況更嚴峻。財新網3月報導,芝地廣場空置率升至25%,銷售額同比降12%,電梯部分時段停運。黃浦區商務委數據:南京路整體消費增速僅3.2%,商戶流失30%。虹橋站商業區空蕩,網友視頻顯示週末人流僅疫情前60%。經濟低迷、就業壓力和房地產疲軟導致消費疲軟,官方嘗試直播帶貨等措施,但效果有限,上海作為經濟窗口的活力進一步減弱。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境:產業衰退的反映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是經濟衰退的另一重要指標。2023年,全國有1158萬大學畢業生,10%將簡歷投向上海,但實際就業形勢嚴峻。工科領域如電腦科學、電氣工程、機械設計製造,以及文科領域如外貿、旅遊管理、會計、外語,因行業飽和或需求下降而難以找到工作。理科領域如化學、大氣科學、生物科學,以及文科領域的法學、傳媒、心理學,幾乎無企業招聘,顯示相關產業嚴重萎縮。

上海高校畢業生失業率居高不下: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政法學院的法學專業失業率分別達44%和43%,上海對外經貿大學36%,上海外國語大學18%,上海財經大學22%,上海交通大學18%,同濟大學16%。上海的高房租和生活成本使得外地畢業生難以立足,低薪資難以應對開支,許多人被迫返回家鄉。

202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1222萬人,創歷史新高,同比增43萬,就業壓力空前。崗位缺口與畢業生規模失衡,每114人中1人競爭一線工作。雙一流高校就業率僅15%,整體失業率超20%,許多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經濟低迷、企業縮招、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困境,官方數據疑似注水,真實現狀嚴峻。

地方財政危機:透支未來的「三資改革」

全國範圍內,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正成為經濟衰退的核心問題。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導致許多地方政府無法支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四川教師反映工資被拖欠近一年,部分單位曾以「貸款」形式變相發放工資,但2023年連這種權宜之計都難以為繼。醫生普遍降薪五六折,即便在紀檢等強勢部門,工資拖欠也成為常態。

為緩解財政壓力,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推行「三資改革」(資源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資金槓桿化)。該改革始於2018年國務院推動國有資產盤活,2019年財政部試點基礎設施REITs。2020年疫情後,地方財政壓力促使改革加速,湖北、安徽等地探索閑置土地(如農村地票)和建築轉型。2023年成為關鍵節點,湖北發布實施方案,盤活資產500億元,武漢洪山人工智慧大廈通過ABS融資3億元;安徽合肥污水處理廠REITs融資4億元,全國試點城市超50個,改革全面鋪開。2025年,湖北深化改革,目標盤活1000億元,洪山項目證券化率達30%,但入駐率降至55%,收益風險凸顯。安徽計畫盤活800億元,蕪湖物流園空置率20%,投資者維權增加。

以湖北武漢洪山區通過「三資改革」盤活閑置資產為例,低效的洪山人工智慧大廈被改造成科創園區(資源資產化),預計年租金5000萬元。政府將其未來10-20年收益打包成REITs,以3億元出售給投資機構(資產證券化),吸引社會資本承擔大部分資金(資金槓桿化)。資本方再以3.2億元轉售,賺取短期差價。然而,若經濟低迷導致企業入駐率不足,年收入僅2500萬元,投資人可能面臨虧損甚至資金鏈危機。這一真實案例反映「三資改革」通過提前變現未來收益緩解財政壓力,但收益不及預期時,風險轉嫁給投資者,凸顯「寅吃卯糧」的隱患。

這種透支未來的做法被批不可持續,可能引發更大的財政危機。財政收入減少還導致公共服務縮水,如重慶某廚余垃圾清運公司因補貼削減,員工薪資下降,服務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水電、燃氣等領域的漲價也成為必然趨勢。

城市軌道交通的困境:資源錯配的後果

另外,城市軌道交通也成為地方財政沈重負擔。今年9月,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報告顯示,全國城軌收支比僅48.5%,較2024年的49.7%下降,運營收入難抵成本。客流量持續下滑,上半年較2024年降5%,較2019年降25%,因失業率上升、通勤減少。例如,武漢地鐵高峰客流僅疫情前50%。房地產低迷加劇困境,重慶18號線站點偏遠,客運強度僅0.4萬人次/公里,4號線因新區空置無人問津。2025年,僅13城達標0.7萬人次/公里標準,柳州拆線、天水停運以減虧。2023年客流已降3%,2024年債務壓力加劇,2025年還本付息導致公共服務漲價,城市競爭力下降,需優化停運、平衡民生。

中共對經濟數據的控制

中共當局試圖通過控制數據和輿論掩蓋經濟困境。國家安全部警告不得「唱衰」中國經濟,禁止學者、專家和地方政府發布不利數據,要求「只許講好,不許講壞」。媒體加入正面宣傳的「大合唱」,類似揭露上海蕭條的文章很快被刪除。這種信息控制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影響投資信心和經濟復甦。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