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情妇(图片来源: 合成图 今涛拍暗 )
【看中国2025年7月31日讯】【开场白|这是一个活人被蒸发的现场】
2025年7月27日上午,一则"释永信失联"的短视频经由凤凰网官方微信悄然发布。表面上不过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观察:"两天未发微博,疑似被带走。"但此话一出,整个舆论空间如同点燃埋在地底的引线——不安、揣测、讽刺、狂欢,一时间席卷社交媒体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和尚没了,全网都在喊:他该没。
此时没有人追问:"他去哪了?被谁带走?以什么名义?"
舆论已自觉替国家行使了"未宣而断"的权力。
【第一章|没有通报的抓捕,只有匿名的盖棺】
一名公众人物即便涉嫌违法,也应遵循基本程序:
立案、传唤、审查、通报——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而在释永信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可怕的程序断裂现场:
公安机关没有发声;
检察系统没有立案公示;
宗教事务局没有出面说明;
僧团没有召开法会,说明权属交接。
没有人告诉我们:
他现在在哪里?以什么罪名接受什么机构的调查?他是否有权聘请律师?他是否还拥有一个人的基本人身自由?
取而代之的,是由非少林寺僧人管理的"官方"公众号,
落款"少林寺管理处"的匿名机构在晚间发布的《情况通报》。
这份通报没有落款公章,没有具体执法机关,语言却极尽污名化之能事:"情妇"、"私生子"、"挪用资金"、"违背戒律",没有一条是经过证实的,却都被直接呈现为既定事实。
一个人尚未定罪,连受审资格都未确认,就已在话语层面被"盖棺定论"。
这不是通报,这是公权的隐匿下,舆论清算的剧本。
【第二章|谁在操控少林的发声系统?】
接下来的剧情更具戏剧性,也更具指向性。
7月27日晚,在《情况通报》刚发不久后,一则署名为"河南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公告随即上线:自7月31日起,景区将启用实名制电子购票系统,全面取消现金购票。
当一个宗教领袖凭空蒸发,
当寺院的发言权突然转手,
票务制度在夜里被改写、又在黎明被撤回,
当佛协在24小时内取消一个僧人的身份,连诵经声都未响起时,
——你要明白,这不是一起丑闻,这是一次精准设计的"宗教政变。"
2025年7月27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嵩山少林寺,其现任住持、全国政协委员、方丈释永信,突然在社交媒体与公众视野中集体"失联"。
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活动中;
他的官方微博停更48小时;
他的消息——不见于法院,不见于公安,不见于宗教事务局;
只出现在自媒体的八卦合集、伪造的"警情通报",和随后落款模糊的"管理处通报"中。
这是21世纪舆论史上罕见的一幕——没有法律程序的判决,没有权力来源的交接,没有制度框架的约束,却完成了对一个宗教场所、一个宗教人物、乃至一个信仰体系的全方位控制转移。
我们必须将这起事件从八卦泥潭中抽离,以新闻调查的冷静、结构分析的透视、制度伦理的尺度,回到它的真实本质:
这是一次高度协调的"权力移交"——在程序真空中完成,在舆论风暴中掩护,在宗教话语彻底沉默的前提下进行。
一、第一阶段:引信
7月27日早,凤凰网在其官方微信中发布一段视频,称释永信"已两日未发微博,疑似被有关机关带走"。
没有证据、没有消息源、没有调查机构名称——但话语一出,即完成了对公众"认知定位"的预设。
自媒体迅速跟进。大量账号开始重炒"释永信十年黑历史"——CEO方丈、豪车女友、地产帝国、少林景区旅游化、跨国资本操作……无论真假,通通堆砌。本体不再重要,"舆论人设"已建立完毕。
二、第二阶段:带节奏
27日下午,一份署名"开封市公安局"的"警情通报"开始传播,称释永信"携多名情妇和私生子准备从上海出境飞往纽约"。
内容荒诞,逻辑断裂,但因挂名"公安局"而获得极高转发。随后开封公安火速辟谣,指出该通报为伪造。
但此时节奏已带完:
在舆论心理上,公众已被"他是逃犯"这一印象彻底锚定。
三、第三阶段:话语接管
27日晚,少林寺官网(注意,是寺院官网,不是公安通告、法院公告,也不是佛协声明)发布《情况通报》,内容称:
释永信涉嫌挪用寺院资产;
长期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
育有私生子;
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我们必须指出:
这份通报不是来自有调查权力的司法机关;
没有办案单位编号;
没有立案通告;
没有羁押信息;
甚至连调查单位名称都不公布。
这不是通报,是处决令。
同一晚,仅间隔12分钟,另一个官方公告上线:少林寺景区门票将取消现金购票,全面实行实名电子支付制度。
一边是方丈被"清除";
一边是管理体系被"重建";
一个宗教场所的核心运营系统,在一天之内完成了"主权置换"。
四、第四阶段:制度推演失败
7月28日清晨,这一电子购票制度被紧急撤回。
我们知道,这样的管理制度变动,往往需要数周协调、政策拟定、系统部署、接口测试。而此次,从推出到撤回,不足12小时。
这表明:此次对少林寺的"行政接管"计划,并非组织完备,而更像是一次突击行动。
内部或未达成一致,或未获得高层授权,或遭遇内部抵制。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仓促上马的"制度政变"。
五、第五阶段:宗教法统清除
7月28日中午,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取消释永信戒牒,开除僧籍。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极其罕见。
通常,佛教内对僧人身份的处理,应遵循以下程序:
启动教内调查;
召开僧团共识会或律仪会议;
有申辩空间,有陈述机会;
严格依据《戒律》《教规》;
稳定信众情绪,保护宗教名誉。
但此次仅用24小时,即完成:
舆论定位;
官方通报;
商业改革;
宗教清除。
宗教话语权,全部沉默。司法程序,全程缺席。媒体质询,无从回应。
六、核心结论:这不是风波,是结构清洗
我们必须明白:
这不是关于释永信"是否有罪"的讨论,而是关于"谁有权界定一个宗教人物是否应当被消除"的问题。
我们目睹的不是"司法处理",而是制度性虚空中,以舆论为手术刀、以公告为剪刀、以沉默为缝线,对一个宗教系统进行的"精准剥离"。
七、关键问题未被回答:
释永信被谁带走?
他现在在哪里?
立案机关是谁?
调查是否合规启动?
谁有权决定取消其僧籍?
谁在管理目前的少林寺寺务?
僧团是否仍在?由谁主持?
为什么少林寺所有官方账号只在发布景区通知,没有任何僧人发声?
你以为这是"和尚的事",其实这涉及的是宗教治理的边界、程序正义的底线、话语权的归属、权力流动的路径。
八、尾声:沉默的是佛钟,震颤的是制度
一位住持在没有任何司法文件的情况下被"抹除";
一个千年宗教机构在48小时内完成结构接管;
一个由数千万信众供养的寺院,突然由"文化旅游公司"管理其入口和票务;
一切发生之快,配合之精准,信息封锁之严密,堪称一次无声的"制度手术"。
宗教,是不是社会主义结构中,最后一个可以被无限接管的"无主地带"?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的整理、现实事件的时间线梳理及合理逻辑分析,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的定性指控。文中若涉及特定判断,皆建立于信息公开不全、程序不透明所引发的合理推论。
本稿旨在推动公共思考与制度探讨,所涉人物与背景分析,仅为新闻观察与评论维度之表达。若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欢迎相关方联系指正。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涉未明,愿由光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新世纪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