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演员艾蜜莉·布朗在接受《综艺》杂志播客访谈时,表示这项AI创作出来的演员令她感到毛骨悚然。图为2025年10月2日,艾蜜莉·布朗在纽约市罗宾威廉斯中心举行的英国电影学院奖“The Smashing Machine”放映会上发表演说。(图片来源:Jason Mendez/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3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席卷全球,其影响力从科研实验室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众多受冲击的领域中,创意产业,特别是娱乐圈,无疑是最受关注且争议不断的焦点之一。近日,一位名为“蒂莉·诺伍德”(Tilly Norwood)的“AI 演员”的出现,不仅在好莱坞掀起轩然大波,更将AI对人类职业的冲击这一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从奥斯卡影后到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弹。这起事件不仅是单纯的技术进步与传统行业的摩擦,更是对人类创造力、情感价值以及劳动权益的深刻诘问。
AI 演员“蒂莉·诺伍德”:产业冲击的缩影
“蒂莉·诺伍德”并非真人,而是一个完全由AI生成的虚拟角色。她的创作者,荷兰演员暨喜剧家艾琳·范德·维尔登(Eline Van der Velden),将她塑造为一位拥有“邻家女孩魅力”的棕发少女,在社群媒体上分享着由AI生成的喜剧短剧和伪造的试镜照,甚至被合成到知名脱口秀节目中。范德·维尔登的目标是让“蒂莉”成为“下一个史嘉蕾·乔韩森”,这无疑触动了娱乐产业最敏感的神经——人类表演者的独特性与不可取代性。
蒂莉的出现,立即引发了美国演员工会——电视广播艺术家联盟(SAG-AFTRA)的严厉谴责。工会明确指出,蒂莉“并非演员,而是一尊由电脑程式生成的人物”,其程式是透过无数专业表演者的作品训练而成。工会强调,AI演员“无从汲取人生经历,无真实情感可言”,并且质疑观众是否愿意观赏脱离人类体验的电脑生成内容。这项声明不仅是对蒂莉的否定,更是对所有试图以AI取代人类表演的行为发出的严正警告。
好莱坞的顶级明星们也纷纷表达了反对意见。奥斯卡影后提名人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表示,这项创作让她“毛骨悚然”。曾主演《扑克脸》、《女子监狱》等知名剧集的女演员娜塔莎·莱昂(Natasha Lyonne)更是直接呼吁,任何与诺伍德合作的经纪公司都应遭到所有工会的联合抵制,她形容此事“深深的误导,且彻底令人不安”。连资深影后琥碧·戈柏(Whoopi Goldberg)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这些明星的表态,不仅代表了个体演员的担忧,更凝聚了整个演艺圈对AI技术潜在威胁的共识。
面对外界的强烈反弹,蒂莉的创作者范德·维尔登试图澄清,强调此创作“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创意之作——一件艺术品”。她将创造蒂莉的过程比喻为“绘制角色、编写剧本或塑造表演”,并主张此类创作应“视为独立类型”来评判,而非与真人演员相较。然而,这种说法并未能平息业界的忧虑。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即使出发点是“艺术创作”,其结果却可能直接导致人类演员的饭碗不保,并从根本上颠覆了表演艺术的定义。
AI对娱乐产业的深远影响
蒂莉·诺伍德事件仅仅是AI对娱乐产业冲击的一个缩影。事实上,AI技术在好莱坞的应用早已广泛,并在多个环节产生了影响:
剧本创作与内容生成: AI已被用于生成剧本大纲、对话、角色背景,甚至完整的短片剧本。虽然目前AI尚无法创造出具有深度情感和复杂叙事的杰作,但其辅助功能已能显著提高编剧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发了对编剧原创性、版权归属以及未来需求量的担忧。
视觉特效与动画: AI在视觉特效和动画领域的应用更为成熟。从AI辅助的图像生成、风格转换、自动补帧,到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生成逼真的人物表情和动作,AI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然而,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动画师、特效师、模型师等角色的工作内容将被重新定义,部分重复性高的工作可能被取代。
数位替身与肖像权: AI技术能够捕捉演员的声音、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并生成高度逼真的数位替身。这使得电影制作方可以在不聘请演员的情况下,让“数位分身”出演特定场景,甚至让已故演员“重现银幕”。这不仅对演员的肖像权、声音权构成巨大威胁,也模糊了“表演”的界限,让演员的劳动成果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无限次使用。这正是SAG-AFTRA在2023年罢工中极力争取AI保护条款的核心诉求。
选角与市场分析: AI可以分析大量数据,预测演员的市场号召力,甚至根据剧本推荐最合适的演员。此外,AI还能用于观众偏好分析,指导内容创作和发行策略,使电影制作更加“数据驱动”。
音乐创作与音效设计: AI音乐生成器可以创作背景音乐、主题曲,甚至模仿特定作曲家的风格。音效设计师也可以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和编辑音效。这对音乐创作者和音效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正如SAG-AFTRA所言,AI演员“窃取表演成果导致演员失业,威胁艺人生计,并贬低人类艺术之价值”。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更是对艺术本质的哲学性诘问:如果艺术可以被程式码生成,那么人类情感的价值何在?艺术的灵魂又将寄讬于何处?
AI对其它人类职业的广泛冲击
娱乐产业只是AI冲击的一个典型案例,事实上,其对其他各行各业的影响同样深远且复杂。
创意产业的普遍化冲击:
平面设计与插画: AI绘图工具如DALL-E、Midjourney等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像,这对传统插画师和平面设计师构成了挑战。虽然AI目前缺乏人类的创意洞察和文化理解,但其生成效率和成本优势不容忽视。
- 新闻与内容写作: AI可以自动撰写新闻稿、财务报告、产品描述等内容。许多媒体机构已开始利用AI辅助编辑或生成部分内容,这对记者和内容创作者的基础性工作产生了影响。
- 摄影: AI在图像处理、修复、合成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能生成逼真的人像和场景,这让传统摄影师在某些领域面临竞争。
知识型工作者的转型:
- 法律行业: AI在法律文件审阅、案例研究、合同分析方面的效率远超人类。律师的角色可能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策略性、判断性的高阶任务。
- 医疗保健: AI辅助诊断、药物研发、手术机器人等技术正在改变医疗实践。医生和医护人员需要学习如何与AI协同工作,提升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金融服务: 算法交易、诈欺检测、风险评估等领域已广泛应用AI。金融分析师和顾问需要利用AI工具提升决策效率,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 教育: AI辅助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评估系统正在改变教育模式。教师的角色可能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协调者。
服务业与蓝领工作的自动化:
- 客户服务: 聊天机器人、虚拟客服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标准配置,取代了部分基础的客户咨询工作。
- 零售业: 自动结账系统、智能库存管理、机器人导购等技术正在改变零售体验,减少对人力的需求。
- 物流与制造业: 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无人仓储、自动驾驶货车等技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物流速度,但也对传统制造工人、仓储工人、司机等蓝领工作者构成直接威胁。
挑战与机遇并存:人类如何应对AI浪潮
AI的崛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挑战:
- 大规模失业与技能错配: 许多重复性、可预测性强的工作将被AI取代,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并产生严重的技能错配问题。
- 伦理与偏见: AI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继承和放大数据中的偏见,导致不公平的决策。AI的自主决策能力也引发了责任归属和道德伦理的担忧。
- 数位鸿沟扩大: 掌握AI技术和资源的个人或国家将获得更大的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 对人类创造力与情感的挑战: AI生成内容的普及可能导致人类对原创性、艺术性和情感共鸣的感知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质疑。
机遇:
- 提高生产力与效率: AI能够自动化繁琐任务,处理海量数据,极大地提高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决策质量。
- 创造新工作岗位: AI的发展将催生新的职业,如AI训练师、伦理AI专家、AI系统维护工程师、提示工程师等。
- 增强人类能力: AI可以作为强大的工具,辅助人类完成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任务,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价值的活动中。
- 解决全球性难题: AI在气候变迁、疾病诊断、新药研发、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
- 个性化与普惠化: AI可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教育到医疗,让更多人受益于先进科技。
“蒂莉·诺伍德”的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AI时代人类社会的焦虑与希望。它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但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引导技术走向,却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塑造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技术的拥抱,更是对人性的坚守,对伦理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思熟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AI浪潮中,找到人类职业的新定位,并确保科技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