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四通桥事件三周年前夕,部分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党员在中共驻多伦多总领事馆前举行“茉莉花快闪抗议”活动。陈珺(二排左三)手持蓝色中国民主党横幅。
同一天,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那一天,世界在两个时空中展开了完全不同的画面。
2025年10月13日,加拿大多伦多的街头笼罩在秋日的金色光线里。枫叶在风中轻轻飘落,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和南瓜的香味。超市里人来人往,公园里有孩子追逐玩耍,餐桌上是朋友与家人笑声交织的团聚时刻。这一天是加拿大的感恩节,是自由国家一年里最温暖的节日之一——人们不必知道健康码是什么东西,也不必担心因为一句话而被噤声、甚至被失踪。
而三年前的同一天,2022年10月13日,地球的另外一端,中国正陷入极端封控和精神窒息之中。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被层层封控、核酸证明、健康码和通行证牢牢束缚着,连走出家门都要看手机上的一抹绿码,以此来证明自己没病。就在这一天,一位勇士身穿橙色工作服、戴着安全帽,伪装成施工人员,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横幅与扩音器,登上四通桥。他燃起烟雾,吸引目光,然后用清晰的标语发出呼喊:“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这场孤勇的抗议划破了压抑的黑幕,也刻进了许多人的记忆。北京四通桥,本是一座普通的立交桥,在三年前的10月13日,它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殊坐标。
三年后,当我坐在加拿大的节日餐桌旁,感受节日的热闹与自由的温暖时,心头却反复浮现三年前走上北京四通桥的那位勇士的身影、那口号、那横幅——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同一天,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一边是节日的丰收与自由,一边是铁腕下的沉默与抗争。历史有时残酷地让这些瞬间并列,也正是这种并列,最能揭开世界的撕裂。
中共当局的反应迅速而严厉。
——四通桥事件相关信息在数小时内被全面清除;
——微信、微博、朋友圈出现的相关图片和转发被删除;
——多名转发者被“喝茶”或拘留;
——北京市多处桥梁开始出现“看桥员”24小时值守。
中共当局的举动本身已经说明:他们害怕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这个人背后可能点燃的火种。
即便信息被封锁,这场抗议还是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共鸣。很多人用“桥”或“Sitong”作为暗号传播信息,也有人悄悄保存了那张横幅的照片。
一个多月后,乌鲁木齐火灾点燃了“白纸运动”。许多参与白纸运动的年轻人承认,他们第一次认真反思社会与体制,就是看到那条横幅的那天。四通桥事件成了这场运动的精神种子。它没有组织,却唤醒了沉默。
这场抗议随即迅速登上国际媒体的头条。BBC、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国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这起震撼世界的事件。欧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地的高校出现声援行动。留学生贴出仿制横幅、举白纸、举行快闪纪念活动。人权观察(HRW)、国际特赦(Amnesty)、中国人权捍卫者(CHRD)等人权组织多次点名呼吁释放彭立发。2025年7月,多家机构披露,他已被以“寻衅滋事罪”和“纵火罪”秘密判处9年徒刑,但中国官方至今未公布任何判决书或法律文件。
这场事件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名普通人单独的行动。正因如此,它的象征意义反而更大。就像1989年“坦克人”那样,一个人站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撕裂。他让整个世界看到:在极权体制最森严的时刻,仍然有人选择不跪!
那条横幅比任何演讲都更直白,比任何文章都更震撼!
从民主与人权的角度看,四通桥事件的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它打破了沉默:证明个人行动也可以对抗系统化压制;
其次,它点燃了集体意识:成为后来白纸运动的重要精神源头;
最后,它揭露了极权的脆弱:一个人、一条横幅,就让整个维稳系统如临大敌。
它没有推翻什么,但它让更多人看清了这个政权的恐惧和龌龊。
截至2025年10月,关于彭立发案件,仍有大量疑点未被公开:具体羁押地点不明;审判过程完全不公开;指控罪名“寻衅滋事”“纵火”缺乏透明证据;没有官方判决书;以及家属处境与探视情况不得而知。
这些都暴露出中国司法体系的黑箱特征。当表达自由变成刑事罪行,法律就不再是保护公民的工具,而是镇压异议的武器。
这场抗议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中国人权状况的标志性事件。它推动了海外华人社群的公共讨论,也让更多中国年轻人第一次用“公民”而非“臣民”的身份思考问题。在中国国内,虽然舆论被压制,但这种力量正在人们的心底发酵。在国际上,彭立发成为民主与自由讨论中绕不开的名字。
2025年10月13日,加拿大感恩节的夜晚,多伦多街头温暖如常。孩子们笑着跑来跑去,人们在节日餐桌上谈笑风生。而就在三年前的这一天,北京四通桥的风是冷的,一位勇士被警车带走,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黑暗里。
地球的一边是丰收与自由,地球的另一边是铁腕与沉默!这是同一天,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我感恩自己今天可以在自由的国度写下这些话,也清楚地知道:这份自由,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
历史不会立刻改变,但记忆不会被抹去。就像那横幅,就像那座桥,就像那位勇士。他没有推翻什么,却让世界看见了裂缝。裂缝,就是光的入口。就像加拿大的诗人、歌手Leonard Cohen说过的一句话:“There is a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