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小兰与丈夫麦康奈尔。(图片来源: Takemetothelake/Wikipedia/CC BY-SA 4.0 )
美国保守派作家、政府问责研究所总裁彼得.施维泽尔(Peter Schweizer),以揭露政界贪腐闻名。他的著作《克林顿现款》(Clinton Cash)曾引发全美轰动,书中揭示克林顿基金会与外国金主之间错综复杂的金钱网络,并呼吁FBI介入调查。
然而,施维泽尔并未止步于揭露民主党的黑幕。在另一部重要著作《秘密帝国:美国政治阶层是如何隐藏腐败并让亲友致富》中,他将焦点转向美国两党的权贵阶层,直接点名当时的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及其妻子、时任交通部长的赵小兰。施维泽尔指出,这对夫妇的婚姻关系不仅是家庭联姻,更是权力与资金交织的象征——“一场通过婚姻制造的制度性腐败”。
赵小兰与麦康奈尔的联姻
回顾赵小兰的丈夫麦康奈尔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他的对华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早年,他是美国国会中著名的“反共鹰派”,深受里根总统的反苏反共思想影响。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后,他是少数几位投票支持对中共实施制裁的参议员之一,主张每年重新审查中国的最惠国贸易待遇,以人权为中心设计美中政策。
然而,自1993年与赵小兰结婚后,麦康奈尔的立场开始明显软化。他从曾经坚决的“鹰派”,转而支持与中共的接触与贸易往来,逐渐淡化人权议题。最具代表性的转折是,他竟亲手推动结束中国贸易地位的“年度审查制度”,转而支持“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为中国最终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
国会记录显示,婚后的麦康奈尔在所有涉及中国的法案投票中,态度愈发“亲中”——反对加征关税、反对限制中国投资、反对强化出口审查。施维泽尔指出,这些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受到“赵家在中国庞大商业利益网络”的深层影响。表面上,赵家的资产赠与与商业投资皆来自妻子娘家,但深入追查后发现,资金的最终来源往往指向与中共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与基金会。
张之香与布洛克
更引人关注的是,麦康奈尔与赵小兰的牵线人,正是华府知名的自由派说客斯图尔特.布洛克及其妻子张之香。当时,布洛克夫妇活跃于美中外交与文化交流圈,张之香是赵小兰的导师与政治贵人。布洛克夫妇不仅为美中之间的游说与交流铺路,也与共和党内部的对华政策形成微妙的联动关系,在布什政府推动“接触中国”战略之际,他们成为了中美政治之间的“软性桥梁”。
张之香本身的背景极具代表性。她祖籍山东烟台,父亲是哈佛法学院首位中国毕业生,1949年中共篡政后举家移民美国。张之香仕途顺遂,成为乔治.布什总统任命的首位亚裔女性大使。1998年起,她在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设立“美国研究中心”,并透过美中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国学生赴美深造。多年后,其中不少人进入中国政学两界,被外界质疑该计划实际上是“中共渗透的教育通道”,相当于“千人计划”的文化版本。
张之香倡导“全球主义”与“美中伙伴论”,强调两国“命运共同体”的合作观,这一理念在1990年代冷战结束、美中关系回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契合。
1992年,她结束尼泊尔大使任期后,便积极投身中美交流项目。就在这一时期,麦康奈尔正争取党内领袖地位,急需扩大政治人脉。两人的结合,既是情感上的联姻,也是一场权力与利益的交汇。
婚后仅数月,麦康奈尔与赵小兰便访问北京,并与中国国家船舶工业集团高层会面。这家企业是中共军工体系的核心机构之一。施维泽尔形容,这次会晤“标志着美中权力结盟的象征性开端”,不仅为赵家在中国的航运业务打开通路,也使麦康奈尔的政治地位与财富急速攀升。
从结果来看,这段“政治婚姻”可谓双赢——赵家企业在中国航运市场大幅扩张,而麦康奈尔也从一名中层参议员,晋升为华府权力核心的“少数派领袖”。
麦康奈尔家族与中共关系的延续
时光流转至今日,美中关系早已从九十年代的“蜜月期”转为冷峻对峙。然而,当华府进入“对中强硬共识”的新时代,麦康奈尔却显得异常沉默。
无论是川普时期的贸易战,还是拜登政府延续的高科技封锁,他都极少公开发声支持,反而屡屡呼吁“维持贸易稳定”“避免对抗升级”。在许多共和党鹰派看来,这样的立场与其过去形象判若两人。
2021年《纽约时报》曾报导,赵小兰在担任美国交通部长期间,多次被政府监察机构调查,原因是她涉嫌利用公职之便,帮助家族企业“福茂集团”(Foremost Group)在中国拓展航运与造船业务。这家企业与中国国家船舶工业集团(CSSC)、中国交通银行等中共国企有密切合作关系。
虽然赵小兰最终未被正式起诉,但交通部督察长报告明确指出——她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规范”,包括“安排与中共官员的私人会晤”、“协助推广家族业务”、“动用公家资源处理个人事务”等。
这样的指控,与施维泽尔在《秘密帝国》中揭露的模式几乎如出一辙——政治权力成为经济利益的保护伞,而家庭关系则是隐蔽的转运通道。
“赵家”与“中共红色资本”的纠缠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James S.C.Chao),是福茂集团创办人,早年留学美国,后成为美籍商人。其公司长期在中国大陆订造船舶、承接中国出口航运业务,主要合作对象即为中共军工系统背景的国有造船企业。这使得福茂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成长,几乎与中共海运政策同步。
外界观察指出,这种“双轨结构”的商业模式,既能在美国取得政治保护,又能在中国享受政府红利,形成典型的“红色资本跨国体系”。
麦康奈尔作为美国参议院的长期领袖,理论上应当站在监督与制衡的立场,然而他却始终避谈此事。当媒体在2020年总统选举期间问及“是否支持川普对中共强硬的政策”时,他只是含糊地回应:“我支持稳定的国际秩序”。
在美国保守派舆论圈中,这种“对中共沉默”的态度已成为争议焦点。评论者认为,麦康奈尔家族的利益结构使他无法真正与中共切割,这种结构性矛盾,正是美国政治长期被渗透、被收买的缩影。
中共的“精英收编术”
事实上,施维泽尔揭露的并非孤例,而是一种系统性现象。
自上世纪七〇年代起,中共即在“改革开放”的旗号下,推动“对外友谊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不仅是经济合作,更包括对西方精英阶层的“精准收编”——以学术交流、文化互访、慈善基金与婚姻关系为渠道,培养亲华派政治人物。
这种渗透形式比冷战时期的情报战更为隐秘、持久。
中共深知在美国体制中,金钱与家族网络远比意识形态更具影响力。于是,它并不急于改变政策环境,而是耐心地“投资关系”,等待下一代政治领袖在无形中改变对中立场。
麦康奈尔与赵小兰正是这一策略的典型样本——他们的结合看似私人选择,实则被置于一场跨国博弈的棋盘之上。这也解释了为何麦康奈尔虽身为美国“反中共”的共和党领袖之一,却在重大对华议题上始终采取低调乃至纵容的态度。
当代启示 美国政治的“软性腐败”
施维泽尔在书中提出一个极具警示性的观点:“真正危险的腐败,不是明目张胆的贿赂,而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利益输送。”
在当今美中对抗的格局中,这句话尤其值得深思。
当中共不再以意识形态输出为主,而转向利用市场与人脉进行“制度性渗透”,那些被利益所绑架的西方精英,往往成为最脆弱的破口。
麦康奈尔家族的故事,揭示了这种“软性腐败”的机制:权力与婚姻结合,商业与政治交融,最终让整个制度在“合法表象”下失去免疫力。
对于美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桩政治伦理问题,更是一场国家安全的隐性危机。
红色渗透的柔性陷阱
麦康奈尔家族的故事,远不仅是一桩政治夫妻档的伦理争议,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共渗透西方的长期策略——以柔克刚、以利诱人。
当中国以“市场”为饵、以“文化交流”为包装,向全球精英阶层释出无限机会时,西方的制度信任与道德防线正一寸寸被侵蚀。
施维泽尔在《秘密帝国》中警告:“这种新型腐败不靠现金袋与密室交易,而靠社交宴会、荣誉头衔与家族关系。”这种渗透方式之所以可怕,正因它在民主体制内部运作,打着“合法”与“合作”的旗号。
当政客的道德感被利益麻醉,当选民被资讯操弄而无力辨识真相,整个制度便会在表面繁荣中逐步空洞化。
中共不再需要派间谍潜入华府,它只需用商业、婚姻与名利,将华盛顿的部分精英变成“自愿的传声筒”。
这正是冷战后最危险的权力渗透——无声、无形、却极具杀伤力。自由世界若要避免被中共“以利灭义、以假乱真”的战略彻底削弱,必须重新审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权贵联姻构成的新秩序中,真正的清廉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场文明的自我防卫。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