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Adobe Stocks)
【看中国2025年11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道)2025年正在走入尾声,中国经济图景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国家综合国力表面攀升,第三艘航母“福建号”服役,电动汽车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和芯片技术宣称突破,营造出全球科技竞争的崛起假象;另一方面,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青年失业率高企、房价崩盘、医生降薪、资产缩水,民生福祉与国力的上升曲线背道而驰。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根源于极权制度固有的陷阱:政府擅长控制国民,却在治理国家方面力不从心。《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宣告房地产从经济支柱到风险源头的转变,并将科技创新定位为未来五年的核心主线,试图从“地产+基建”转向“科技+创新”。然而,经济学家程晓农的观点揭示了AI战略的军事与经济潜力被极权体制的缺陷所扼杀,注定成为崩溃前夕的虚幻泡沫。
极权制度陷阱:国家膨胀与民生凋敝
国力与民生的分道扬镳
过去十年,中共极力塑造国力强大的形象。制造业规模号称全球第一,军事力量跻身前列,电磁弹射技术突破,电动汽车出口席卷全球,AI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翻番至2万亿元。然而,这些表面成就掩盖了民生凋敝的现实。2023年6月,16至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高达21.3%,2025年8月仍维持18.9%。数千万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加入2亿零工大军,缺乏劳动保障。房地产崩盘导致房价跌破房贷余额,烂尾楼频发,家庭债务缠身。医生降薪潮席卷全国,上海医生收入下降10%-15%,基层医生月薪低至两三千元,部分人被迫开网约车、送外卖。
这种国力与民生的背离,源于极权制度对国家实力的病态追求。政府将国民财富的60%以上投入航母、基建、光伏等面子工程,忽视民生福祉。国民消费仅占GDP的37%-38%,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5%的平均水平。这种“国富民穷”格局导致内需低迷,经济循环受阻。
前苏联在航天、核武器领域逼近美国,却因民生崩溃而分崩离析。中共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短暂脱离极权陷阱,但近年重回高压控制,经济下行,民生恶化,历史教训表明,"外强中干"的极权体制注定崩溃。
制度性倾斜的后果
极权制度的控制能力强于治理能力,强调自上而下的军事化动员,不惜成本追求目标,却忽视民意与公平。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红利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代):廉价劳动力和西方市场推动增长,掩盖治理短板。
- 透支期(2010年代):债务内循环拉动增长,房地产吸金,居民杠杆率升至62%。
- 暴雷期(2020年代至今):债务危机爆发,房地产崩盘,地方债超60万亿元,民生陷入困境。
资源错配导致产能过剩,低价倾销引发贸易战,国民消费能力被压榨,内需低迷加剧经济危机。
房地产退场:从支柱产业到风险源头
- 房地产的兴衰史
房地产曾是中共经济的支柱,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吸金,居民通过买房实现财富增值。十三五规划(2016年)中,房地产内容长达617字,被视为拉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核心。十四五规划(2020年)缩减至514字,地位转向民生保障。2025年10月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将房地产内容压缩至144字,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章节,同时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中位列首位。
房地产被“踢出”经济核心,不再是财富放大器,而是公共服务性质的住房供给。土地收入从2021年峰值的8.7万亿元骤降,土地拍卖流拍成常态。居民杠杆率飙升至62%,房地产成为系统性风险的火种。
- 房地产退场的经济逻辑
房地产的降级是极权经济破产的体现。地方债风险迫在眉睫,土地出让金占收入40%,楼市降温导致财政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房地产崩盘可能使地方债违约率飙升20%。居民高杠杆抑制消费,年轻人月供占收入40%,生育率跌至1.0以下。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25%,仅贡献GDP的6%,挤压制造业和科技资金。
《十五五规划》的144字是去杠杆的无奈之举,切断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旧路径。从“保交楼”到“租购并举”,再到“房住不炒”,房地产被重新定义为民生刚需。保障房开工超千万套,北京共有产权房、深圳人才公寓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
- 新引擎的崛起
房地产退场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资本市场腾出空间。《十五五规划》强调AI产业规模翻番至2万亿元,科创板融资超万亿;高端装备、新能源车、生物医药投资超10万亿元,光伏装机全球第一,风电出口翻倍。ETF规模突破5万亿,居民资金从楼市转向股市。然而,这些新引擎在极权体制的掣肘下,难以真正取代房地产的支柱地位。
房价将趋于供给均衡,保障房占比升至30%,一线城市房价稳中微降,二三线去库存加速。开发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地方政府财政从卖地转向税收多元化,金融体系资金涌入绿色债券和科创债。但极权体制的低效与腐败,使新引擎的潜力被严重削弱。
程晓农:AI战略的虚幻泡沫与极权崩溃的催化剂
AI在军事领域的表面光环
经济学家程晓农指出,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全球军事格局,智能无人作战系统取代传统步兵和炮兵作战方式。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利用智能无人机精准打击俄军,迫使俄军步兵转为“观察员”,不敢还击。智能无人机依靠芯片和AI技术,自主识别目标,使人海战术和大型军舰作战式微。这种变革影响美中冷战,从地面和海上交火转向AI主导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战争,降低热战可能性。
中共试图通过“AI+”行动跟上这一趋势,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宣布在全国推动AI技术融入军事和经济领域,宣称军工芯片自主率将达90%。程晓农警告,这种军事转型只是极权体制的表面光环,掩盖不了创新的根本缺陷。AI军事应用的潜力被极权体制的低效与压制所扼杀,注定成为崩溃前夕的虚假繁荣。
“AI+”运动的制度性失败
中共通过“AI+”运动复制芯片产业的“大跃进”模式,依赖行政命令推动高科技发展。程晓农尖锐指出,这一模式注定失败,原因有二。首先,行政拨款催生企业虚报项目,重复芯片大跃进的悲剧。几年前,中共投入上万亿元人民币,冒出上万家芯片公司,但绝大部分因缺乏技术能力倒闭,资金被浪费。“AI+”运动同样吸引投机企业骗取拨款,技术突破遥遥无期。
其次,极权体制扼杀创新动力。科研人员受到政治驯化,被训练为“听话的螺丝钉”,缺乏好奇心与主动性。程晓农对比苏联,科研人员因恐惧克格勃不敢大胆创新,导致技术落后。反观美国二战期间,科研人员和工人敢于违反规定改进军备,助力胜利。中共的“AI+”运动声势浩大,却因极权压制注定失败,成为资源浪费的又一例证。这种失败不仅削弱AI战略的潜力,更暴露极权体制的腐朽,加速其崩溃。
- AI战略的泡沫与崩溃的催化
中共的“AI+”战略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制造了短暂的泡沫。在军事上,AI驱动的无人作战系统被宣传为台海和南海的利器;在经济上,AI+制造宣称效率提升40%,AI+农业提高产量25%。然而,程晓农警告,这些宣传是极权体制的“外强中干”伎俩。AI战略的失败将进一步掏空经济资源,加剧民生危机。芯片大跃进的教训表明,极权体制无法孕育真正的技术突破,“AI+”运动的泡沫破裂将成为中共崩溃的催化剂,暴露其无能与腐败,动摇社会信任。
未来展望和个人生存策略
极权体制的末路
中共的极权制度以高压控制和资源掠夺为特征,制造了表面繁荣,却因内在缺陷注定崩溃。房地产崩盘、地方债危机、青年失业率高企表明,债务驱动的增长已无以为继。AI战略的失败进一步暴露极权体制的低效与腐败,科研创新被政治压制,资源被投机浪费。程晓农的分析显示,极权体制无法适应技术驱动的全球竞争,前苏联的崩塌是前车之鉴。中共将在不远的未来——可能十年内,甚至更短时间——因经济危机、社会不满和国际孤立而分崩离析。
崩溃的触发与后果
极权崩溃可能由多重因素触发:财政枯竭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违约;民生恶化引发抗议和不稳定事件;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削弱竞争力。崩溃将带来短暂混乱,权力真空可能导致地方割据或外部干预。然而,民间力量的觉醒将成为重生的希望,普通百姓的韧性将推动去极权化的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个人的生存策略
中共崩溃前,个人应保持清醒,规避极权陷阱。年轻人应投资技能和教育,增强全球竞争力;家庭应将资产从房地产转向海外投资或硬资产;专业人士应关注国际化的新兴产业,如绿色能源和开源技术。崩溃后,个人需抓住社会重塑的窗口,通过创业、社区组织或公共事务参与新秩序的构建。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