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酸粥與一袋大米的故事 五台山驚現“扔米事件”惹衆怒(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7-03 2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袋大米
一袋大米 (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 視頻截圖) 

一碗酸粥的功德 老婦與佛弟子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天,他派弟子阿難尊者下山化緣。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修行清淨,戒律嚴謹,常受人敬重。然而,那日他在城中穿街走巷,卻竟一整日未得一食,顯得有些憔悴。

黃昏時分,阿難走到城郊一處破敗的小茅屋前,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蹲在屋前,用破鍋煮著一些發酸的陳米粥。阿難走上前去,合掌低頭請求道:

「婆婆,弟子今日未得一食,若婆婆願施一瓢粥,弟子感激不盡,並為婆婆回向功德。」

老婦人一聽,驚訝萬分,急忙說道:「尊者,我這粥是昨日剩下的酸飯煮的,已發餿了,怎敢供給佛弟子?恐冒大不敬之罪。」

阿難合掌微笑說:「婆婆,布施不在於食物貴賤,貴在心意。若婆婆以誠心施與,即是無量功德。佛曾言,‘一滴水施於渴者,勝過萬金施富人。’」

老婦人聽罷,眼眶濕潤,顫巍巍地舀了一碗酸粥遞上。阿難雙手接過,誠心受用,並誦咒為老婦迴向福報。

當阿難返回精舍後,佛陀已知此事,向眾弟子宣說:

「婆婆施一碗酸粥,勝過千金寶藏,因她以至誠之心布施於飢餓之人,其福德將延生百世,今生貧苦,來世必得富貴端正之身。布施之功,在於發心,非在於財物多少。」

一袋子大米被僧人扔出殿外

布施不是炫耀財富,也不在於施予多少,而在於內心的慈悲與誠意。那碗酸粥雖然微不足道,卻是老婦人僅有之物,是她的全部,也是她的虔誠。而阿難的接受,更是對她善心的尊重與成就。

下面“五台山扔米事件”,倘若僧人能像阿難那般接納、感恩,即便是一碗陳米,也是莊嚴的供養,何至於引發天怒人怨?

近日,一段攝於五台山的短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猶如一顆石子投進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

視頻畫面中,兩位滿頭白髮、神情恭敬的老人,緩緩地將一袋大米恭敬地擺放在寺廟天王殿門前。那是一種再樸素不過的供奉——沒有香火紙錢,沒有金銀財寶,只有一袋沉甸甸的大米。

然而,就在他們轉身欲離開時,一名身穿僧袍的僧人突然現身,面無表情地走上前,抬手便將那袋大米粗暴地扔出殿外。

那一刻,不僅是現場的信眾驚愕失聲,屏幕前的網友也目瞪口呆。這一看似瑣碎的插曲,卻迅速在輿論場中引爆——因為它觸動了信仰與尊嚴的神經,也撕開了當今宗教場域中種種矛盾的裂縫:人們在這場爭論中不僅關注事件本身,更是在拷問宗教何以為「宗教」,寺廟何以為「清淨之地」。

一袋大米 兩種世界觀 誠意與傲慢的碰撞

對於那對老人來說,供奉的大米或許來自日積月累的節儉,是他們內心最真摯的敬意凝結。在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信仰中,百姓敬神不靠華麗繁複的供品,而在於一顆「真誠心」。哪怕是一碗粗茶,一盞清水,只要發自內心,天地神佛皆可感知。正如古人所言:「心誠則靈」。這袋米,裝的不是糧食,而是敬意,是信仰,是凡人對神聖的寄望與寄託。

然而,這樣一份珍貴的心意,卻被一位僧人以粗暴的肢體動作全然否定。那一甩,不僅甩走了一袋米,更像是將信眾的誠心踐踏在地。而更令人寒心的是,事件後來在網上持續發酵之際,一名自稱是涉事僧人徒弟的網友竟跳出來“補刀”——公開發文譴責兩位老人,稱其供奉的是「自己都不吃的陳米」,語氣中充滿不屑與譏諷,彷彿信仰的價值只取決於供品的新鮮與否,而非心靈的純度。

這番言論非但沒有平息爭議,反而讓公憤進一步升溫。人們開始質疑:這還是佛教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精神嗎?寺廟到底是修行之所,還是權力與冷漠的堡壘?當一袋大米被視為「不配供養」時,是否也暴露出某些宗教場所早已背離了它應有的本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