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是名副其實的絕代佳人,蜀中才女。(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她原本只是青城山下一個才貌雙全的少女,卻因天賦異稟,走進了後蜀的深宮。她姓徐,也有人說姓費,青城山(今成都都江堰市東南)人,生得絕色傾城,才情更勝三分,自幼聰慧,擅長詩詞歌賦。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戰火紛飛,而在西南一隅的後蜀,卻因她而多了一絲文情才氣。自古才女不乏其人,然李清照、謝道蘊,容貌平凡;魚玄機、薛濤,其文才卻又略遜一籌。唯獨她,美麗而非妖嬈,聰穎又博學強記,是名副其實的絕代佳人,蜀中才女。
蜀主孟昶(935~965年)初見她時便心神俱醉,只因其姿容宛如花蕊初綻。孟昶立即封她為貴妃,賜號「花蕊夫人」。史書曰:「蜀主孟昶納徐匡璋女,拜貴妃,異其色,號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其色。」記載中一顯絕代風華。據《聞見近錄》,孟昶曾讚歎道:「花不足以擬其色,美不足以稱其姿。」寵愛之深,舉國皆知。花蕊夫人喜愛牡丹與芙蓉,孟昶便命人在成都廣植花卉。明代《輿地紀勝》記:「孟昶為其寵妃花蕊夫人廣植芙蓉於內苑,又於州南城牆植之。」他一句「使成都牡丹甲洛陽」,便替成都贏得了「蓉城」的千年芳名。至今,成都仍因這段千年前的愛情佳話而簡稱「蓉」,定市花為芙蓉。她美得驚人,更慧黠、細膩、才氣逼人,熟悉音律,擅長歌舞,成了帝王最信任的伴侶。史書記載,孟昶在處理政務時,常倚重花蕊夫人的才智,其言多被採納。
百首宮詞記芳華
在五代亂世中,花蕊夫人以一首首七言絕句,將蜀宮的日常、節慶、歡樂與哀愁,寫進了歷史。她寫三月櫻桃初熟時的妃嬪閑游,也寫夜深帘卷燭影斜的寂寞清愁,一首首都匯入《花蕊夫人宮詞》一卷,是歷代罕見的宮闈實錄。這還要歸功於宋人王安石,在熙寧五年(1072年)奉詔校定秦、蜀、楚三地獻書時,發現了她的作品,這才使其流傳後世。雖然今人對《花蕊夫人宮詞》尚有爭議,有人認為也有幾首是前蜀夫人所寫。無論如何,《宮詞》那細膩真實的文字風格,無疑在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全唐詩》收錄了「宮詞」四十餘首,開創了五代宮詞的新風。《宮詞》貴就貴在記載了真實的宮廷生活。如「三月櫻桃乍熟時,內人相引看紅枝。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又如「雨打宮花一院香,絲絲無韻下銀塘。綠窗人困春慵重,宮女還添繡閣涼。」詩中描畫的場景生動而真實,也不乏宮廷裡的日常瑣事,饒有情趣。花蕊夫人筆下有春夏秋冬,有皇帝、宮娥、文臣、內監,他們排宴賞花、吹笛唱詞、歌舞遊獵,有梨園子弟演唱、有宮女學騎馬,不僅寫出了宮中之所樂,也寫出了宮中之所憂。
如很有名的那首:「內人追逐採蓮時,驚起沙鷗兩岸飛。蘭棹把來起拍水,並船相鬥濕羅衣。」描寫了宮女划船採蓮的情景,水聲、花影、嬉鬧、喧歌,有聲有色,宮女的天真爛漫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楊柳陰中引御溝,碧梧桐樹擁朱樓。金陵城共騰王閣,畫向丹青也合羞」,這裡花蕊夫人說的是:六朝故都金城和名滿天下的騰王閣都難與蜀宮相媲美。真實地再現了後蜀的宮廷建築實況。花蕊夫人的詩是難得的史料,她是第一個以「宮中人寫宮中事」的詞人,她的宮詞突破了自唐以來都是由「外臣寫事」的狀況,後世文人讚其「以詩補史」,說得極是。她筆下的後蜀,不再是冷冰冰的歷史詞條,而是一座活著的王朝。
一首亡國詩 千年仍在哭
965年,北宋大軍壓境,趙匡胤一聲令下,命大將王全斌率十萬精兵,自關中揮師南下,直撲後蜀。兵鋒所向,直逼「蜀中咽喉」——劍門關。劍門險峻,若能死守,或可拖延戰局,爭取轉機。然而,孟昶在戰與降之間徘徊不決。他派宦官王承業守關,未料此人膽小怕戰,宋軍尚未逼近便棄關而逃,令整個防線頃刻崩潰。宋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後蜀十四萬兵馬無人敢迎敵於陣前。宮中戰與降的爭執不休,局勢岌岌可危。花蕊夫人此時淚灑君前,懇求孟昶集合兵力,拚死一戰,也不失為蜀人之氣節。然而她的苦諫,終究未被採納。十二月寒風凜冽,宋軍壓城,萬民驚惶。孟昶無力回天,只得披髮徒跣,率群臣跪地出降,於升仙橋正式向宋軍投降,將一國山河,親手奉上。自此,三百年蜀地基業化為塵埃,後蜀亡。
成都破城後,君臣盡被俘虜。孟昶獻表請降之後,被宋軍「押解」北上。花蕊夫人作為後宮寵妃,自然也在被俘之列。那一路風雨兼程,從蜀地起伏的山水,到中原開闊的平川,她心如死灰,卻仍強自鎮定。據《輿地紀勝》記載,隊伍行至利州葭萌驛站(今四川廣元一帶),一夜秋風驟起,天色昏沉。花蕊夫人借夜間停駐,獨自走到驛站牆前,用指蘸水,在青磚殘壁上緩緩題下一首〈採桑子〉:「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玉階深院空回首,暮雨瀟瀟,舊夢迢迢,不見當年金步搖。」一字一句,似血淚凝成。「杜鵑」是蜀中常見的啼血鳥,也寓其心之哀痛。她知道,一行千里,從此與故國訣別。
隨著宋軍繼續北上,花蕊夫人被一併帶至汴京。當時北宋初建,趙匡胤為示寬容厚德,廣納賢才,常召降臣及故國宗室入宮問話。花蕊夫人是亡國妃子,她的詩才早在蜀中名聲在外,她在失國途中所作的那首〈採桑子〉,情真意切,被宋將軍轉呈京師,引起文士側目。趙匡胤聽聞此事,大感興趣。他不是不懂詩的人,也不是不懂人情的人。在戰爭剛告一段落、天下尚未定穩之時,一位亡國才女的命運,能體現新朝姿態。
於是,一道詔令傳出,花蕊夫人被帶入宮中。那一日,汴京城外細雨綿綿,金鑾殿上,燈火輝煌。花蕊夫人一襲素衣,被引入大殿。她的面容微悲,眼睛卻如秋水般清亮。殿上,新天子趙匡胤端坐龍椅,身著明黃龍袍,目光如炬,俯視著這位亡國的貴妃,座下文武百官鴉雀無聲。這時,殿角的檀香緩緩升起,氣氛凝重起來。趙匡胤的聲音在大殿上迴盪:「聽聞夫人才華出眾,今日可否賜詩一首?寡人欲知:妳為何國而傷?」言語間帶著幾分戲謔,幾分試探。花蕊夫人倏然抬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她的目光迎上那威嚴的帝王,不卑不亢,不畏不懼。剎那間,殿內的空氣彷彿凝固。緊接著,花蕊夫人的聲音如寒冰破碎,字字清晰地傳至殿角:「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